1931年1月17日,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作家及其它共产党员,在上海东方饭店举行秘密会议,因叛徒告密而被英国巡捕逮捕,随后被移交给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柔石,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28年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学活动。在鲁迅的支持下,参加编辑《语丝》,创办朝华社。1930年加入“左联”任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旧时代之死》、《二月》、《希望》和《为奴隶的母亲》,散文《一个伟大的印象》等。柔石的小说描写现实生活朴实真切,感情深沉厚重。除创作外,还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东欧、北欧的文学和版画。
殷夫,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1926年到上海,先后在民主中学、浦东中学、同济大学学习。1929年离校从事共青团工作,因组织上海丝厂罢工被捕,出狱后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编辑《列宁青年》杂志。1930年加入“左联”。创作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血字》、《五一歌》、《别了,哥哥》等。殷夫的诗歌激情澎湃,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冯铿,名岭梅,广东潮州人。1926年到上海,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创作有小说《小阿强》、《红的日记》、《贩卖婴儿的妇人》等。冯铿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很少有小资产阶级感情流露。
胡也频,福建福州人。1920年到上海、大连、北京等地流浪。1930年回到上海,加入“左联”任执行委员和工农兵通讯委员会主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以前出版有《圣徒》、《往何处去》、《牧场上》、《活珠子》、《也频诗逊、《鬼与人心》等创作集,表现对黑暗社会不满与抨击。1929年以后代表作有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前面》,表现出一定的革命热情。《光明在我们前面》在艺术上已经较为成熟。
李求实,名伟森,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组织和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后任全国总工会执委兼秘书长,并开始从事革命文学活动。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任共青团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后调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1928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主编。1929年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1930年加入“左联”。作品以翻译为主,有《朵思退也夫斯基与屠格涅夫》、《哥萨克之今昔》等。
在五位遇难的青年作家中,鲁迅和柔石相识有两年多了。柔石到上海住在景云里,离鲁迅的寓所不远,彼此来往便很频繁。初次见面时,柔石介绍说他叫赵平复,乡间有个豪绅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自己的儿子用,便叫他不要再用这个名字了。鲁迅猜测他原名是“平福”,意思是“平稳而有福”,所以才中了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倒未必有这么热心。柔石又介绍说他是台州宁海人,鲁迅看上去他那台州式的硬气便知,不过觉得他有点儿“迂”,但“迂”是忠厚正直的表现,同那种奸滑比较却是很可贵的。柔石热爱文艺事业,整天躲在寓所里搞创作。他积极从事革命文学活动,鲁迅和他交谈很投合,于是,在鲁迅的支持下,他另外约了几个青年,创办了朝华社,目的是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及外国的版画。为了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创办文艺刊物《朝花旬刊》;出版介绍欧洲短篇小说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介绍外国美术的《艺苑朝华》。柔石干得很投入很起劲,买纸张,跑印刷,制图和校对,社里的杂务都归他做,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后来倒闭了还欠了外债,他毫无怨言,一方面将剩余的书拿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卖,另一方面就拼命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