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这本书我看过了。”于是,鲁迅又得再去找书。因为老太太看书真动感情,看了才子佳人的书结局太悲惨就会难过好几天,所以,鲁迅为老母亲买书总是自己先看一遍。久而久之,家里收藏的中国古旧小说特别多,而且由于老太太的记性特别的好,那些改头换面的书一看就知道,还能说出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这样,就使鲁迅知道了许多书的来龙去脉和改变情况。由于老母亲的这种影响,鲁迅整理、研究并撰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
鲁老太太读过很多书,像《三国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官场现形记》等古小说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当手边没有合适的书可看时,她就把这些书拿出一本来看,她管这叫做“炒冷饭头”。她老人家也爱看现代小说,大先生经常根据老太太的爱好买书。鲁老太太对书籍非常爱护,一部部整整齐齐地放在书箱里,有四个书箱子呢。到了夏天,她还要把书都拿到外面晒,然后再整理好。她老人家到书店去买书,总是引来许多惊奇的目光,当时她这样的老太太识字的不多,而她要买的又都是大部头的章回小说。店员向她老人家推荐一些书,她却说都已经有了,人家就更加惊诧,她老人家竟然看过许多书!
俞芳和俞藻很喜欢听鲁老太太讲小说,她讲得有声有色有说有笑,特别生动有趣儿,听了之后心情非常愉快。
一次,俞芳看了《阿q正传》,好奇地问鲁老太太“太师母,真有阿q这样的人吗?”
“呵呵,”老人笑笑说;“在绍兴家乡有一个叫阿桂的,但《阿q正传》里写的事,不都是他的,有些是别人的事,那是选了许多人的事集中起来的故事。”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出版以后,章衣萍夫人和吴曙天女士拿来一本,指着其中的《故乡》说这篇特别好。鲁老太太赶忙拿来老花镜带上看,一口气读完了之后说“没什么好看的,在我们乡间,也有这样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她这一说,在座的人都笑了。老太太还不知道这篇小说《故乡》、这部小说集《呐喊》就是她儿子写的。
鲁老太太不迷信,头脑里没有什么鬼神的作怪,不唠叨不说闲话,和年轻人很合得来,所以精神活泼而强剑鲁老太太不服老,七十高龄还学新东西。一次,看见许羡苏编结毛线衣,她老人家也来了兴趣,下决心学习编结毛线,让许羡苏和俞芳教她。开始自然是编结不好,编了又拆,拆了又编,一次又一次,她老人家终于自己编结了一条大毛围巾,然后又编结了一件穿在外面的毛背心。连俞芳都佩服她老人家非常有毅力。七十岁的老太太竟然和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一样,苦学不倦。连她的儿子也佩服,鲁迅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她老人家和俞芳坐在一起编结毛衣,俞芳说“我编结毛线很慢。”她老人家和蔼地对俞芳说“绍兴有句老话做生活不怕慢,就怕惯。”(惯,即“放下”或“放一边去”之意。)鲁老太太人老心不老,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1926年以前,北京的妇女都留发髻,女孩子都梳小辫子,少数女学生剪短发,一些学校甚至不收剪发女学生。北伐战争以后,大多数女学生都剪去辫子留短发,一些中年妇女也有剪短发的了,但五十岁以上的老太太绝大多数还是留发髻的。鲁老太太看见别人剪短了头发,便问俞家三姊妹剪短发的好处,实际上她老人家也动心了。她老人家早就感到梳发髻躺着看书不舒服,于是,经过一番观察与考虑,她老人家也剪了短发,自己还准备了一套理发工具,头发长了,就请许羡苏或俞芳她们给理一理。
到了夏天,许多人穿上了白色鞋,一些顽固的老人则看不惯,看见了很不高兴的。可是,鲁老太太暑天也穿上了白色鞋。她老人家头发不很白,面孔白皙而细致,戴上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