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易传》通篇都在说刚、柔(2 / 3)

讲和谐,讲宽容,讲隐藏实力,讲隐忍到无法隐忍的时候再发力等等对怼、对抗的被动隐忍的母性“柔之为道”精神。所以你会看到凡是饱有柔性文化的人都会用母亲般的温暖来体恤儿女,体恤民众。而这一切文化内涵又都来自《易经》文化。

因此,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在二与四阶段都是使用母性的“柔之为道”精神,而母亲在家庭是“道之要也”,没有母亲何来家大业大,家庭兴旺,子孙满堂呢?所以“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虽然母性的“柔弱”之术非常重要,但是在现实应用中如果不想受到责罚,不要出现过失、错过,还要掌握个度,就是只能用“柔中”之术,而不能过度使用母性的“柔弱”之术,更不能过度使用母性的“柔之为道”精神,一旦过度使用母性的“柔弱”之术,必多惧,其灾必自来也。

原因还是过度使用母性的“柔弱”文化,必然导致国家在政治、人文、宗教上过度求“柔”,过分示“弱”,过度求和,讲被动、含蓄、温顺;过分讲隐忍、和谐、宽容;最终得到的是恐怖、恐惧、灾患的结果。

这一切都是因为“二与四同功而异位”的原因,凡是文化使用阴性二元柔弱文化的社会,在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上必然是二进四,四回二的反复运动过程,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从赞美、荣誉、荣耀到恐怖、恐惧、灾患的过程,然后是重生,再从赞美、荣誉、荣耀,再到恐怖、恐惧、灾患的过程,这也是古代中国王朝政权反复更迭,人民反复经历从荣誉到苦难的过程。

那么,难道说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运行二、四的运动过程就不能进入到三、五的运动进程中去吗?回答是不能!

为什么?

因为“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或思维发展在三与五阶段运动程序、规则相同,但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它们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因为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在三阶段“多凶”,在五阶段“多功”。

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在三阶段是多头分争的阶段,多元化,是艰难和危机的阶段。因为三是“分”得开始。《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都是从一开始,发展到二,二发展出三,到三便是万物繁衍的时代。

三是产生万物的,二可以生三,但二、四的运动过程却不能进入到三、五的运动进程之中,因为不同,位置也不同。二是轨道式发展进程,三是网络式发展进程,不同,位置不同,自然二、四运动过程不能进入到三、五运动进程了。这是因为“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在三阶段会出现凶险、灾害、祸殃等等灾难,在五阶段会出现功业、成就等成功业绩,而这一切又归功于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进入平等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个体、社会、国家进入人人平等的发展进程之中,贵贱等级差距在程度或数量上相同了。

原因是“三”是多头,如网络千头万绪。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开端头绪复杂,非常纷乱,这是危机四伏,是危险、凶狠、险恶等等分歧并存的开端,有勇气站上“三”的,就必须接受“分”的事实。

如果没有勇气站上“三”的,接受“分”的事实,个体、社会、国家不能进入人人平等发展进程之中,贵贱等级差距仍在程度或数量上极端差异,其柔不危,其刚不胜,要想进入成功阶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还是因为“其柔危,其刚胜耶”。

三与五功能相同,运动规律一致,但所处位置不同。在三这个阶段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千头万绪危机四伏,但在五这个阶段事物发展和思维发展却是成功圆满的结局,因为在三与五阶段“柔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