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种子(3 / 4)

思;但提及那免除赋税等利好政策时,眼中明显透着重视与期盼,目光瞬间明亮起来,有人不自觉点头,有人小声附和。陈贞慧心中暗喜,看来这宣传策略收效甚好,不枉此番辛苦,数月筹备、一路颠簸,此刻终见成效,如播下的种子冒出了新芽。

这支流浪戏班,实则是陈贞慧亲手精心组建,背后承载着他的一腔热忱与远大抱负。彼时山河破碎,清军肆虐,大顺军余部割据,百姓于乱世中迷茫无助,大明荣光蒙尘。陈贞慧痛心疾首,决意挺身而出,一心想要唤醒大明民众深埋心底的爱国热情,让那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宣传崇祯帝颁布的诸如减免赋税这类惠民政策,使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恩泽,知晓朝廷仍心系苍生;凝聚分散在民间的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御外敌,重拾山河锦绣。

与张煌言、陈子龙一样,此次陈贞慧也是受崇祯帝委派,奔赴山东这片复杂局势的历练之地。崇祯给他的任务明晰而艰巨,是以宣传清吏司的名义深入沦陷区,做好宣传工作,仿若在暗夜中点一盏明灯,驱散百姓心头的迷茫与恐惧,为摇摇欲坠的大明重拾民心。

如今在南京,朝廷政策的宣传渠道多元且用心。除了在备受瞩目的《金陵晚报》上,会有专人发布政策解读、答疑解惑,文字详实,配图生动,深入浅出地剖析政策利弊;侯方域、陈贞慧等一众文人雅士还根据崇祯帝的诸多启发,绞尽脑汁编写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怀的段子和剧目。在南京城的青楼、戏园子轮番上演时,台上演员们字正腔圆、表演精湛,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皆拿捏精准;台下观众反响热烈,喝彩声不断,达官贵人击节赞赏,平民百姓热泪盈眶,反馈效果相当不错,这无疑给了陈贞慧莫大的信心与启发,坚定了他走街串巷宣传的决心。

接到任务之后,陈贞慧闭门苦思冥想、反复思量再三,权衡利弊,考量可行性。他踱步于书房,查阅古籍找灵感,与友人彻夜长谈听建议,最终拍板决定组建一支流浪戏班,深入百姓中间,走到田间地头、市井小巷进行接地气的宣传。这一新颖主意上报朝廷后,当即得到崇祯帝的大力支持与赞赏,龙颜大悦,认为此举直击要害、事半功倍,夸赞陈贞慧心思机敏、行事果敢,堪当大任。

为此,崇祯帝特意下旨,在宣传使司下设全新的戏曲局,精心配置官吏,设正九品大使一名,主管大局、统筹规划,选拔贤能、调配资源;从九品副使一名,辅佐行事、处理杂务,上传下达、跑腿办事。这般安排,只为便于陈贞慧能名正言顺、顺利无阻地招募到志同道合、技艺精湛,愿与他一同前往山东冒险的艺人,共赴这场没有硝烟的宣传战场,为大明发声。

而且,考虑到陈贞慧此行要单独从陆路前行,路途遥远、险阻重重,山贼草寇时有出没,清军眼线隐匿暗处。为确保他们一路平安,崇祯帝特意安排朱戈派人贴身保护。朱戈本就有意将暗卫的势力触角延伸至山东,拓展情报网络、掌控局势动态,当下便从精锐暗卫中抽调出百余名好手,一部分人编入陈子龙的队伍,壮大军事力量,助其冲锋陷阵;一部分则乔装改扮,隐匿身形,或扮作农夫混入田间,或化作小贩穿梭市井,暗中保护陈贞慧一行,如影随形却又不露痕迹,时刻警惕周遭危险。

这一路长途跋涉而来,陈贞慧肩负的使命不单是宣传,还有崇祯帝私下交给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调研底层百姓生活。他需深入乡野村落,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作,清晨随农夫下田插秧,弯腰弓背,泥浆溅身;晌午帮农妇烧火做饭,烟熏火燎,汗流浃背;夜晚与老者围坐炕头,倾听家常琐事,嘘寒问暖。细细观察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诉求、抱怨委屈,看百姓衣衫破旧补丁摞补丁,粗茶淡饭难饱腹;听他们哭诉苛捐杂税重、兵匪灾祸多,并以此详实素材,精心形成调研报告,定期向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