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种子(2 / 4)

们的名字,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仿若一曲欢快的童谣。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到戏台边,伸手摸摸木板,好奇打量那些道具;大人们也纷纷搁下手中正忙活的农活儿、针线活,眼神里透着好奇与期待,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田间劳作归来的农夫,拍拍身上泥土,扛着锄头快步走来;在家操持家务的妇人,解下围裙,手牵幼子,满脸笑意奔赴而来,一时间,空地周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简易戏台搭建起来着实容易,没费多大功夫,一座粗陋却规整的戏台便矗立眼前。随着一阵激昂欢快的锣鼓声骤然响起,仿若冲锋号角,打破了人群的嘈杂议论。班主整了整衣衫,双手抚平长衫褶皱,稳步走上戏台。他身姿挺拔,脊背如松,目光诚恳,对着四方百姓拱手行礼,作了个长揖,朗声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们福明班今日路过贵宝地,人生地不熟,全仰仗大伙赏口饭吃。在此处为乡亲们演上一场,所求不过些许赏钱,好让大伙有口吃的,熬过这艰难时日、度此生计。若是演出中有什么粗陋不当、得罪之处,还望各位乡亲海涵一二。”班主言辞恳切,眼中透着几分小心翼翼,毕竟身为流浪戏班,初到某地按规矩都得拜访当地的地头蛇,可他们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该找谁疏通关系,这番开场白,也是给自己先留个妥当的退路,以防有人寻衅滋事、无端找茬。

班主话毕,热场的戏子鱼贯上台,率先表演起蹬坛子、顶缸等惊险杂技。只见年轻戏子双手稳稳托起一人多高的大缸,额头青筋微凸,肌肉紧绷,大吼一声,仿若猛虎咆哮,竟将那沉重的大缸轻巧地顶在头顶,还单脚独立、旋转数圈,身姿轻盈仿若飞燕,引得台下一片惊呼。人群不自觉往后退了几步,又迅速围拢上前,瞪大双眼,嘴巴微张,满脸震撼;而后滑稽戏登台,演员们插科打诨、扮丑搞怪,脸上涂着夸张的油彩,鼻头点白,嘴巴咧到耳根,做出各种诙谐的动作,一会儿佯装跌倒,一会儿挤眉弄眼,逗得观看演出之人捧腹大笑,前俯后仰,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仿若欢快的乐章,驱散了众人整日劳作的疲惫。

接下来出场的,则是表演莲花落的戏子。此人一袭素色短衫,手持快板,“噼里啪啦”一阵击打,节奏感十足。开场便是一段流传甚广的呼延庆打擂片段,声情并茂,把那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声音高亢时仿若穿云裂石,低沉时又如幽咽泉流,将观众带入跌宕剧情;紧接着,画风一转,又来了一段颂扬大明王朝的段子。这段莲花落,词句精妙,文采斐然,不仅将大明往昔的辉煌功绩娓娓道来,从洪武开朝的雄图霸业,到永乐盛世的万国来朝,桩桩件件,仿若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更是把这段时间明军大败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收复山东的壮举宣扬得绘声绘色,描述战场上明军将士冲锋陷阵、火枪齐鸣、铁骑扬尘的场景,仿若观者身临其境;还着重提及如今朝廷减免山东赋税等惠民政策,声音高亢激昂,直抵人心,台下百姓交头接耳,眼中放光。

而在后续的戏曲表演中,除却那些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经典曲目外,还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反抗清军、忠诚大明等热血故事的小段曲目。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饱含深情,水袖翻飞间,演绎着大明军民不屈的风骨与抗争的决心。饰演忠勇之士的演员,剑眉星目,唱腔豪迈,举手投足间尽显大义凛然;扮演柔弱女子却心怀家国的旦角,眉眼含情,哭诉外敌残暴时,声泪俱下,惹人怜惜,台下百姓看得目不转睛,沉浸其中,仿若置身那烽火乱世,随角色同悲同喜。

人群之中,陈贞慧一袭青衫,神色淡然却目光锐利,仿若隐匿在暗处的观察者。他默默观察着围观众人的表情,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细微神色。他瞧见大伙虽有些诧异于这支戏班会表演这类饱含深意的节目,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老人摇头轻叹,有的壮年人皱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