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 48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 306明军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 307-308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谢罪之后,朱棣班师回朝。 309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 310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一月,班师回朝。 311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49东北方面,朱棣还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50对于西藏,自明成祖开始,明政府在藏区各教派中先后封了三大法王、五个王及其他各级僧官若干,“俱给印诰,传以为信”,为明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朝廷效力。 312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51,增长财政收入 52-53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54《明史》评价明成祖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 55。但明成祖朱棣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五征蒙古、出兵安南 、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民乱、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295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征途之榆木川,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庙号成祖。 338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仁宣之治
明成祖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有很高的政治经验,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平反冤狱,释放夏原吉等因谏阻北征而入狱的旧臣, 315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政治上,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着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 313明仁宗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此举虽然仍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与永乐时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315在军事上,明仁宗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 56-57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并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谒皇陵,计划将京师迁回南京。但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在仁宗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在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重点转向治理内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汉王高煦之叛。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乐帝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受到永乐帝惩罚,徙封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但他不甘失败,宣宗少主初立,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