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用了。
人们不挖井,就近山泉河流取水而饮。冬日食油腻饮冷水无不服者,外地人素病弱,饮此地水则精神充足。食苏子油,称其“马龙尼蒙”,斗得油九斤,其外还食猪油及其它动物脂油。
人种粮,种“衣拉”即糜子,“北霍米”即稗子,“沙因推类”即大豆,“哲库”即谷子,“麦色”即小麦,还有大麦、粟、林、黍、稷、高梁、荞麦。人熬米而烂,吃粥。淅之以水,水饭。沥汤而干之,吃干饭。稗,形似稻,耐旱涝,不择土地,产量低。
做酱的黄豆必是当年的新豆子须精选在春节前洗净草绳挂屋。包好,用捣泥,叫做成“酱块子“搁酱搁好才香。四月末取下里房梁上刷洗掰成放小块,在太阳下晒,后加盐和水,放入缸中,缸放窗下向阳处,上蒙透气白布,酱成。
精者离丢春人蠢齐火春无昼夜一女子去不够两男子食勺”即粘团子,把大黄米或小黄米泡水里,泡半月,酸了,捞出来控干。淘十几遍,酸味没有了装布袋吊起来,淌水,天干了。上磨拉成面子,攥成团子,冻上,再g点馅,一蒸,成粘团子了。
菜有白菜、萝卜、侨瓜西葫芦、豆角、茄子、黄瓜、蘇、昔、菠、葱、蒜等。从春天开始采野菜,用热水一余,洒盐或蘸酱吃叫生拌菜。有小根蒜、婆婆丁、曲麻菜、车轴a菜、菜、三叶菜、四叶菜、刺老芽子,秋天采蘑菇、木耳、榛子、松子、核桃、梨、枣、山里红、葡萄。
建房,先将四周墙基挖陷四五尺许,复逐渐添土,锤之以石,即竖柱架梁,柱下础石很少。屋皆东南向,破木为墙,覆以莎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刀斩,绳缚,压木,蔽风雨。各部落多依山近水,上山打猎,下水捕鱼,生活便利。
王城周围部落密布。遗址有莺歌岭、松乙河、发电厂珍珠门、上屯、苇子沟、张家亮子、三陵、牛场、上官、土城子、上马河、光明、大牡丹、蛤蟆河、东升、福兴、觉罗村等二百多处。密的地方几乎里一处。
噶珊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至今古石器随处可见。噶珊外原野盛长榛丛草卉,其中桃花水色红味甘,轻脆,过手即化,五六月间,遍地皆是。人择多处设帐篷、搭窝棚,人栖其中,采集其食,明日又移它处,食尽乃撤居而归。
“阿伊莫纳葛里”,即好房子,石基、土坯墙,用三七错缝法砌筑,外竖“哈斯罕”,即藩篱。有的噶珊外挖排水沟,不让积水进屯。屯子内外长满蘑菇,其鲜莫过鸡腿蘑,熬汤甚美,而雷窝子更是成圈状生长,香味扑鼻,遇之,采之不尽,满载而归。
权房,用板夹泥,干了,撤板,内外抹草拌而成的“羊角泥”,结实,厚有一尺以上,暖和。房上二榨,篷顶抹泥。树林中倒木极多,常阻人行。如无,伐大木,先伐其皮而令其朽,倒后,拖来建房。草泥墙院的房子人呼“响窑”。
压着长木杆的“额尔郭其吐额勒本保”,即圆草房。人居其中,烟火袅袅,蚊蛇白岭不敢近。女人平日头顶罐盛米菜而行,虽然数里,不用手扶,且不倾斜。人遇外伤,将松树皮烧炭存性,研末外敷,或煎服萱草即愈。
一些人家屋内西墙有木长尺许,上刻圆如头颅,画有眉目,略似人形。或竖一草人,嵌石为五官,手掌系彩带,如住客语不洁,即患眼病数日则瞎。
有的“拖克索”即村庄,对穴居统一设计,各家均五乘五米面积,屋内四角有立柱,柱下有“德林倭合”,即带楞石头,墙壁挂木瓢,上画目、鼻、耳,状如人面,以牲血涂所画之口,口边油脂愈多,以为祖宗享食者多。人有病,香火熏灼即愈。
有的部落住在帐篷里,内铺隔凉的皮、“勒富”皮周围树林茂密。松树巨者结松塔,未尽辄满囊,人日食一升,三四日后,唇焦舌燥,不敢食。人遇小腿溃疡,采苦麻菜,洗净切碎,熬汤捞出菜,剩汤熬膏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