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头、细鳞、哲罗、大马哈、鲤鱼做“阿库里”,即鱼皮衣,做革几蟒鞋、手闷子。怀头又可做套裤、口袋、裤腿、鞋帮。胖头、狗鱼做鱼皮线。鱼皮服边缘缝上兽皮以保结实不坏,再用植物皮、叶、花泡浸,染成蓝、紫、黑、猪色。
“沃龙”即麻。它独杆,一人多高,杆面有五六个棱,坚硬,撅断边缘呈丝状。叶子两端尖,中间宽,边缘细齿,一簇簇生长,中央包裹种子,种子可以榨油。
线麻又名花麻秋天割麻,捆好,扔进死水沟子里沤,沤脱杆得一个多月。只有沤好,麻的纤维才能从杆儿上剥离出来起麻的时候,水面已经冻上一层冰茬,冰冷刺骨,水里浮着一层长绿毛的臭水,恶臭扑鼻。人从又脏又凉的死水里捞麻捆,死沉死沉的。
打开,晾干,打捆,农闲时剥,扒成丝缕,变成“佛塔密”,即又细又长,剥麻是冬天男女老少一项大活,不用眼睛看,两手摸着就能干。人们夜里摸着黑,边剥麻,边听讲故事,也是一种乐趣。
用纺车纺麻,纺车大轮带小轮旋转纺线,织成上下经纬线而成“活龙伯昨”,即麻布。有时,为防备干活不慎木刺扎伤手指,感染,他们把艾蒿绒卷成条,放盘上点燃,外围一个桦皮筒,手指伸入筒内,以不痛为度。
陶纺轮,已出土的最大重九十八克,小的仅八克。人视其贵,家珍藏之。祭祀时,最后一项,常供奉其于神位边,享受人们跪拜,焚香,歌舞赞颂。如遗失,受部落责之,必复制以息讼。
打麻绳半尺长兽腿骨,两头粗,“都林谷那尔轰”意思中间细,杆中央穿一根细骨头,带勾,叫“拔锤”把麻线系在勾上,人手提细骨勾和麻绳,一转骨棒,它便旋转起来,麻纰不停地入手成绳,边成绳边絮麻,边往“拔锤”上缠绕,拧出来的一股叫麻经。再用此法,把两股合拧到一起便成细麻绳了。
拧出麻经后,再把几股麻经合拧到一起才成了绳索。其工具分两样,一个是把一块长木方掏成几个孔儿,孔里穿上带钩的摇把子,把需要拧绳的麻经系在摇把子的钩上;另一头做一个木架,木架上也有一个带钩的摇把子,把那头牵出来的几股麻经集中到一起拴在这一个钩上。
在几股麻经中间有个用硬木做的“狗头”这个“狗头”周身有光滑的槽儿,麻经控制在槽里,一头有尖儿两头的人用劲摇摇把子,麻经通过“狗头”的推进就拧成了绳索农家常用的绳索分梢子绳、中绳、煞绳不等。用线麻拧出来的绳子,拉力强,有韧性、耐腐蚀、抗岚花,一般的绳子都能使用几年。
人们用染黑的麻线在衣袍的领子、袖口、襟边绣出花朵纹、三叶纹、叶纹、柳叶纹、条纹、波浪纹、菱格纹、云朵纹、鸡爪纹、羽纹、各种草叶纹、草根纹、浮萍纹、苇莲纹、鱼鳞纹、鱼网纹等,使衣袍美观,又有记号,便于辨认、寻找。
东海边部落多在衣袍上绣螺旋纹表现出对海洋波涛和蛇皮花纹的崇拜。黑龙江和忽尔汗、长白山的部落多在衣袍上绣柳叶艺叶鸡冠花、益母草。为什么呢?杏花者多为女人她们秋冬坐卧炕上,有了闲空,煎以上药草治疗涌经、闭经而愈,以此纪念。“沙林古勒哈”,即皮靴,厚者二三层兽皮、鱼皮,外层硬厚皮子,内层软皮子。靴里常有靴掖,藏有“哈力玛”即刀子。有的靴子腰上缠绑许多道“刀惹”,即皮条子,其意不仅使靴子更紧凑、结实、合脚,还有储备绳索的目的。
靴鞋,用牛皮缝的鞋,也有熊皮、野猪皮。一块皮,缝上八个耳子,前加一块皮脸,后堵另粘一块皮子当根,提鞋抓手,牛皮绳穿耳,靳鞍草絮里,非常柔和,上面套勒啦腰子,走一天雪路还“哈勒晖”,意思热。
靴粒草长在沟膛里,它单根无叶,又细又长,长得密密麻麻,厚厚实实,一片片的。秋天,“萨音”了,即黄了,割下来,人用木头靳鞋棒子在木板上砸它,砸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