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木刻的魅力(2 / 3)

鲁迅 鲁迅. 3130 字 6个月前

衬夹层,后来出版了一部德国《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1936年)。

除了欧美国家木刻作品外,鲁迅还搜集了大量的苏联木刻作品。提起搜集苏联木刻画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鲁迅在准备出版自己翻译的法捷耶夫《毁灭》和曹靖华翻译的绥拉菲摩维支《铁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搜集插图,偶然在《版画》(grhika)杂志上看见登载有毕斯凯来夫刻的《铁流》故事的木刻画,便写信托旅居莫斯科的曹靖华搜集苏联的这些木刻作品。曹靖华几经周折会见了毕斯凯来夫,终于搜集到了他的有关《铁流》的木刻画。为避免途中丢失,曹靖华给鲁迅分别寄来了同样的两份。曹靖华告诉鲁迅,这些木刻版画的价值可是不小,不过不用鲁迅付款,因为苏联木刻家说印画最好是用中国纸,只要给他寄去一些中国纸就行了。

鲁迅拿起那些印着《铁流》画的纸来看,果然都是中国纸,而这种纸是上海叫“抄更纸”的一种“再生纸”,就是将纸质较好的碎纸再做成纸张,这种纸在中国除了做帐本、开发票、写帐单之外,就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用它了。鲁迅买了许多中国字画用的各种宣纸及日本纸寄去,告诉曹靖华如果送给毕斯凯来夫还有剩余,就送给别的木刻家。结果,此举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曹靖华又寄来了几十幅木刻作品,不仅有毕斯凯来夫的,还有克拉甫兼珂、法复尔斯基、保夫理诺夫、冈察罗夫等人的作品。还有一卷被邮局给弄丢了。

过了些日子,鲁迅又寄去一包宣纸,三个月之后,意外地收到了比上次更多的作品,不仅有莫斯科木刻家法复尔斯基、毕珂夫的,还有列宁格勒木刻家莫察罗夫、希仁斯基、波查日斯基、亚历克舍夫、密德罗辛的作品。

鲁迅从这些木刻画里看到了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新事业、伟大成就、伟大艺术,从中也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因而喜爱上了苏联木刻艺术。他想,能够收藏苏联原版木刻画百余幅之多的,在中国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上次在上海战事中就险些被战火夺去,而今人生无定几乎不及薤上露,万一日后有什么散失,觉得比失去生命还可惜的,岂不辜负了那些木刻家!为了抛砖引玉,针砭中国艺坛的病态,推进中国木刻和版画艺术的发展,他特意选取60幅印了一部《引玉集》(1934年)。

鲁迅和木刻者们所面对的环境是极端恶劣的,有御用文人“艺术家”和“帮闲们”的攻击,“现在只要有人做一点事,总就另有人拿了大道理来非难的”,而且,还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压,当时凡是搞木刻者都是犯罪似的,甚至有以弄版画的人就是共产党来看待的。鲁迅认为:“人是进化的长索子上的一个环,木刻和其他的艺术也一样,它在这长路上尽着环子的任务,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至于木刻,人生,宇宙的最后究竟怎样呢,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答复。也许永久,也许灭亡。但我们不能因为‘也许灭亡’就不做,正如我们知道人的本身一定要死,却还要吃饭也。”(复唐英伟信)鲁迅从黑暗中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他说:“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引玉集〉后记》)除了出版木刻画集之外,鲁迅还举办木刻展览和培训班。1930年10月,在北四川路借用日本店楼举办了版画展览会。1931年8月,内山完造的弟弟、艺术家嘉吉来到上海,鲁迅敦请他教授木刻艺术,嘉吉欣然在百忙中抽出了几天时间义务教学生木刻术,鲁迅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