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的事,就发出轩朗宏亮像要震碎屋瓦的笑声,对客人很有感染力,并就各个客人所提出的问题给以明确的答复。所以,许广平感到每来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总想时常找出机会来请教。
这就是许广平最初的感受。从此,许广平便常常拜访鲁迅,当面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她时常觉得对先生打扰太多,便尽自己所能做的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经常替老师抄抄稿子什么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那天早晨,她就是到老师家送抄好的《小说旧闻钞》,才躲过了那一次劫难的。经过和鲁迅的多次接触,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她发现面前这位坚毅刚强、无所畏惧的老师,其内心情感的世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与无助。许广平决心用自己感情去补充他内心世界的缺憾,用自己的柔情去排除他精神情感的凄苦,给他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乐趣。
鲁迅是一个从来没有享受过爱情的人。几年前,他曾接到过一位少年写的一首题为《爱情》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鲁迅看了说“对于我有意义。”他写了一篇随感录说“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多少年来,鲁迅就是这样的“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和许广平接触过程中,鲁迅那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感得到了慰藉,那颗不知道爱情的心被唤醒了。在和许广平在一起的日子里,他发觉自己心中沉睡已久的对爱情的渴望在渐渐地复苏,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位可爱的女性了。但毕竟是师生关系,年龄相差也较大些,他经过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接受许广平的爱。
然而,师生之恋,在封建礼教禁锢着头脑的人们看来是不道德的,有人便趁机恶意捏造和散布起谣言来,一时间京城流言四起议论纷纷。自然,社会上不乏鲁迅的同情、支持者,而更多的是唯恐不乱、心怀仇恨者。为了摆脱京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舍弃那桩名存实亡的包办婚姻,逃离军阀对他们二人的追逐,鲁迅和许广平商定一起到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南方去追求新的生活。
就这样,鲁迅告别了老母亲,离开了北京西三条。而从此以后,伴随他的不再是孤独与苦闷,志同道合的许广平将成为他的伴侣与战友,他们将一起去迎接新的战斗与新的生活。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