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父亲患重病(1 / 2)

鲁迅 鲁迅. 2288 字 2021-07-02

介浮公入狱后,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都一落千丈。从乡下回到城里后,面对严酷的现实,周伯宜心境很不好,往日开朗和善的性情消失了,变得十分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每日与酒为伴,发起火来就摔筷子摔碗。第二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天,周伯宜就病倒了。起初,伯宜公突然吐血,说是肺痈,就是今天所说的肺结核。后来,双脚发肿,逐渐胀至肚腹,医生又认为是臌胀。病初发时很紧张,时间长了便慢慢安定下来。

这期间,介浮公被关在狱中,每逢秋季杭州便传来消息今年秋审,老太爷恐遭不测(就可能被处斩),如能速汇银两,尚可在上下各处打点。于是,绍兴家中便赶紧出卖田产和房屋,赶紧往杭州汇款。这种事大概每年必有一次。鲁瑞自然主持此事,四处奔走,以便让老太爷躲过秋季行刑期。周伯宜病倒以后,家庭状况就愈加艰难。

那时候,绍兴城里没有医院,只有几家中医诊所,几个中医水平不高架子不小,出诊费要的都很高。绍兴城内有一位名医,樟寿每隔一日就去请他来给父亲看玻他标榜自己是名医,用药与众不同,开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药方,单是“药引”就很难得到,换一个新药方,就得忙活一大常要芦根,樟寿就到河边去挖掘;要经霜三年的甘蔗,樟寿便四处去搜寻。还好,倒是没有购求不到的。

在伯宜公生病期间,少年樟寿作为长子不得不挑起分担家庭责任的重担,一面要上书房,一面要帮家务。他随时要离开书房,走六七里路到大街上去。那时,家里也有一个帮工潘阿和,六十岁的年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买东西有些不大“在行”,价格贵还不打紧,货色老是掌握不好,因此就要靠樟寿去跑。那时的商人,假装恭维少爷长少爷短的,想办法赚钱,实在是很难对付的。只有上街给父亲买水果才是最轻松的差使,买些鸭梨、苹果和“花红”什么的。久而久之和水果店主面熟了,店主称他“小冷市”,这句市语他不明白,回家问父亲,才知道那是称他“少掌柜”的。然而,差使并不都是那么轻松的,自然有不愉快的,那就是上当铺了。

按肺痈和臌胀两种病治了两年,伯宜公的病势有进有退。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伯宜公病势日益紧迫,水肿更加厉害,甚至不能起床了。家人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类已失去信任。就在这时,那位“名医”来诊了之后,极其诚恳地对伯宜公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我推荐一位何廉臣先生给你看看吧,他的医术比我高明,经他的手,你的病会好得快。”

家里人听了都很不愉快。伯宜公的脸色有些异样地对大家说“我的病不行了,这位名医看了两年毫无效果,觉得脸熟了难为情,现在看我的病危急了,为了摆脱干系,就推给一位生手。唉……”还有什么法子呢?除了他之外,本城也就只有何廉臣了。这位何廉臣先生不但长相和前者不同,而且用药也是不同。他的药方子上总有一种特别的丸散或一种特别的药引。最平常的是要“蟋蟀一对”,旁边还用小字注明“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这药引倒不难找,樟寿则到百草园中砖瓦石堆里去一翻就有了。然而,又要什么“平地木十株”却难找,问药店,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乡下人,谁都不知道。最后,樟寿想到叔祖玉田先生爱种花草树木,便跑去问,他果然知道,说那是一种山中的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一般称之为“老弗大”。于是,樟寿又跑到山里去找。另外还有一种什么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说是水肿又叫鼓胀病,用打破的败鼓皮自然可以克伏之。

樟寿听人说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后来遇到一位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服用之后,病人霍然而愈了。樟寿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医生的话就是圣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