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致死不渝。这种境界有阴阳交·合,穿越时空之意。从仁必信,这就是古代儒家的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这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学自孔孟仁义礼智理论体系形成之后,经历秦代的“焚书坑儒”,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下的思想归一了,此后的两千年再无其他思想超越儒学,即便有其他思想也得打着儒家思想的旗号发表自己的主张。如朱熹理学就是打着“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来宣扬自己的理学主张的。
从“仁义礼智信”的初衷出发,“仁义礼智信”这一思想体系无可厚非,他们主张人在行为中要有教养、有规制、有责任、有义务、有信誉的一致行动方法无可厚非,是从思想上引导人们向亲爱化、顺孝化、礼仪化、智能化和契约化发展的文化精神,肯定是好的、优良的,是对无序的社会化的指导,并无反常规的表达形式,也无逆于正常历史进程的含义。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二元封闭文化精神,这就有逆于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了。
首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有逆于《易》学的“简易”、“不易”和“变易”三种原则。事实上变化不是“二”,不是“简易”和“不易”原则,还有“变易”原则。“易”不是变来变去,而是在变化中发展、递进和超越。
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变来变去没有发展、递进和超越的文化精神。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是存在上下级等级分化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事实上人人生而平等,是左右相亲的关系。
人类文明不断抛弃并不断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给他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些精神,这便是儒学必须改造的原因!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