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国富论(三)(4 / 5)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3272 字 6个月前

圈,就知道什么叫贫穷了。

大顺富不富?

至少外在形象是富庶的,茶叶丝绸、精巧棉布,这些东西都是标准的文化输出,无一不在海外宣扬着大顺的富庶。

富庶,总得有原因吧?

既然是解释世界,那么总有不同的角度。

现在这本小册子的角度,或者说刘玉扭曲的注经,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的?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土地是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土地是否在所有者无法履行税务义务和债务义务的时候,可以将他所拥有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土地用来履行税务义务和债务义务?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对棉纺织业进行过补贴?是否对棉纺织业给予补助金支持?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有专门的法令,禁止四川搓棉花、或者禁止广东搓丝绸?

大明也好、大顺也罢,是否针对几乎所有的商品,征收消费税?

现实里有没有,是一回事。

理论上法律上名义上有没有,又是另一回事。

理论上,大明是拥有内部统一市场的。

现实里,三十里一钞关、五十里一税费,以至于出现了去某地卖东西,走到一半觉得再走下去要把裤衩赔进去,连货都不要了连夜跑路的事。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名义上,包括大顺在内,其“税率”是很低的。

地方上没钱,摊派也好、火耗也罢,朝廷那是标准的“君子远庖厨”,朝廷名义上的税率,就是低。

甚至于,名义上,连孟子的十而税一都没达到。要知道,低于十而税一,孟子直接认定为蛮夷,因为蛮夷没有组织度、没有行政机构,所以才能二十税一,而一个正常的国家搞什么二十税一、三十税一,那就快滑向无能且低行政能力的蛮夷了。

说句难听的,哪怕是后世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对远方的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动辄想成理想国。

于此时,那就更不用提了。

而刘玉扭曲的“注经”,抓住的就是这一点。

把东方在西方通过茶叶丝绸等表现出的富庶,归结为“自由贸易”。

或者说,归结于《国富论》原版的诸多内容。

比如,按照《国富论》原版,说北美殖民地为何富庶的时候,有这么一条原因:

在宾夕法尼亚,取消了长男继承权,土地象动产一样,平均分配给家中一切儿女

新英格兰三州的法律,和《摩西律》一样,允许长子得双份……但只要经过一两代,土地又可能充分分割了,分给家中一切儿女……

那么,大明也好、大顺也罢,翻翻史书就知道,在民间,本来就是均分继承法。

往往是大地主经过几代人后,都变成了小地主,然后再变成自耕农……

显然,要刘玉要歪经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原版《国富论》的诸多内容,和大顺的诸多政策一一对照。

实际上,也基本差毬不多。

土地买卖、土地私有……这些玩意,玩的早多了。

他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只要稍加扭曲。

至于他自己信不信……

只能说,刘玉的改革,全盘照着“原始积累”这四个字来,是搞重商主义和科尔贝尔主义最狠的。

能狠到连对日贸易的商船大小、规格、炮数、船长的学历资格都有严格的控制。靠这日本的锁国心态、和德川幕府想要垄断贸易获利的心态,两边联合对“自由贸易”突破大顺严苛垄断专营权的“自由的英雄贩子”进行残酷的打压。

他不是不信,其实他挺信的,至少在这个时代,他比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