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其在地缘上,非常适合进攻英国——如果不是很近,那么也不会有那次会出名的大撤退——渡海可攻英国、北上可达奥属尼德兰的天主教地区也就是比利时。
故而,只要法国赢了,或者说法国处在战略进攻地位,那么敦刻尔克一定会大建。
反之,如果英国赢了,或者说英国处在战略进攻地位,那么敦刻尔克一定会被拆掉。
除非英法同盟,比如一起干西班牙、一起干荷兰的时候,敦刻尔克才不这么敏感。
真要说地理位置险要,倒也险要。
但要说真正的进攻压力,或者说最适合的进攻发起良港或者海军基地,那还是算了吧。土伦和布雷斯特,都比敦刻尔克合适的多,背靠大后方,安全的很。
但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英国两国“第二次百年战争”,每次战争结束后,肯定要围绕着敦刻尔克问题扯一堆蛋。
乌得勒支条约,扯了;亚琛条约,扯了;历史上的七年战争的巴黎和约,扯了;一直到再一次的巴黎和约,法国人支持十三州干了英国在巴黎签字,还是扯了这个问题。
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历史上并不介意法国丢了加拿大。
但是,历史上七年战争后,英国再度要求法国拆了敦刻尔克,引发了法国的巨大仇恨,被视作比丢了加拿大还大的屈辱。
大顺选择在这个节骨眼,让英国战俘去敦刻尔克中转,实际上也算是明确地告诉法国:这一次被英国人拆了的敦刻尔克,我们保你再建起来了,我说的。
换句话说:法国的核心利益,大顺知道在哪,并且你放心,这个同盟,一定会捍卫法国的核心利益。至少,这个基本点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