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结合的文艺来改造德国社会的失败。欧福良,正如歌德自己说过的,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仑。欧福良的堕崖而死意味着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也意味着德国不能产生英国那样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浮士德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追求他都未满足,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失望。第四、五幕是浮士德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创造事业的阶段。第四幕一开始,浮士德驾着浮云与靡非斯特在高山之巅讨论日后的计划。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靡非斯特已由第部中的指挥者变成了被指挥者,由强大而弱小,体现了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已向着对方转化。这转化的根据是:浮士德的追求越崇高,目标越脱离自我,靡非斯特对浮士德也越软弱。浮士德在高山之巅说:“有件大事牵引我”。他要一片海岸边的土地,战胜自然,向大海要良田。恰在这时,靡非斯特打听到浮士德曾服务过的那个封建小邦,诸侯内讧,国王宝座岌岌可危。靡非斯特与浮士德借用魔法帮助国王平定了诸侯叛乱。国王为了感谢浮土德,赏赐他一块海滨土地。于是浮士德进入了自己创造事业的阶段。这个事业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浮士德建立理想事业的地方竟来自封建国王的恩赐,足见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对于封建力量的依附性。
第五幕与第四幕间隔了许多年,浮士德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与大自然搏斗,使沧海变桑田,筑长堤,开良田,造花园,凿运河,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场,牧地,森林,村庄”,到处出现“繁华稠密的人烟”。浮士德这一事业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歌德指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不论筑长堤,开运河都是“以人为牲“的。浮士德是建立这一事业的首领,靡非斯特是他的助手,他们各自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进步和残酷两个方面。通过靡非斯特远航归来,歌德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殖民发家的罪恶。靡非斯特乘着“富丽的船,载着许多异邦的物质”,他说道:“我们出发时只有两只,带回海港的却是二十有强权,自然就有了公道。三位一体是走私,战斗,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有过十分类似的描写。歌德在第五幕中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它比封建主义进步,但同时给人民带来新的痛苦,它不是最终的理想社会。第五幕中一对老夫妇的住房及教堂象征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自然经济残余及封建势力残余。靡非斯特烧死了这对老人及在他家作客的旅人,焚毁了他们的住房及教堂。这一情节象征资本主义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歌德所反对的暴力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浮士德歌德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人道性和新的罪恶而忧愁。这种忧愁是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观察敏锐的作家所常有的。因此,这时一个人格化的“忧愁”向浮士德袭来。尽管浮士德受着“忧愁”悲观主义的侵袭,但“忧愁”只能吹瞎他的眼睛,不能阻挡他的前进。浮士德通过一生的实践,彻底否定把理想寄于来世和“彼岸”的宗教说教。浮士德在这时说出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象:“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中,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浮士德这一社会理想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浮士德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后,随即倒地身亡。他并没有真的享受到那一“刹那”,而只是预感中喊出这句话。浮士德在吹瞎双眼后描绘出这一理想社会的图象,寓意是:在浮士德歌德生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