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歌德笔下浮士德形象的积极意义》(2 / 4)

“啊!假使人只这般地囚在书斋,每逢年时岁节才偶尔出外,对于外界只从老光镜底遥瞻,怎能够用思想指导世界?”天帝也感到浮士德只在书本中遨游有所偏颇,派遣了使者靡菲斯特动员浮士德走出书斋。靡菲斯特是智慧的象征,又是驱动人类不断前进的“恶力”象征,他对浮士德说:“徒爱空想的只是蠢人,犹如一匹着了魔的畜生,不顾周围有绿草肥美青青,却只在干枯的荒原四处找寻”。“朋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仆人”的劝告,“恶力”的揶揄,,尤其是因长期脱离实际生活而产生出的许多困惑,使浮士德定下了深入生活、投身时代的决心。他在走出书斋时放言:“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地狱的火焰在路口环烧,打通它吧,打通那唯一的出路!”一位战士告诉他:“攻打虽然费功夫,犒赏很贵重”。意思就是,向实践求索不是轻而易得的事情,但实践对真正向它求索的人,终将给予最丰厚的回报。恩格斯分析文艺复兴时代所以能产生许多“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原因时说: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4、5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他们的特征是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恩格斯的话表明:谁无畏地投身“时代运动”、“实际斗争”,谁就有希望获得实践给予的最丰厚“犒赏”“不顾周围有绿草肥美青青,却只在干枯的荒原四处找寻”的书斋中人,永远不会成为时代的巨人。

二、不论痛苦、欢乐、失败、成功,对事业的追求都不停息。“事业千秋,人生朝露”,是浮士德对事业与人生关系的基本看法。“痛苦、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是他顽强的奋斗观。他能够辩证地对待奋斗征途上出现的错误,“人在努力时,难离错误”。他能够在遭受挫折后保持乐观情绪,“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余地做伟大的事情”。他信念既定,誓不回头,“即使妖魔现形,也决不改故道”。他的最终目的是“生命的火炬,我要把它点亮,变成了火焰的大海,一片汪洋!”浮士德这种执著地追求光明、追求事业的精神,是《浮士德》所反映的“文艺复兴”及以后一段时期的时代精神写照。造就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追求和奋斗精神。但丁受封建迫害,在颠簸流离中写出了《神曲》米开朗琪罗在终生贫困的情况下,完成了《大卫》雕象、《创世纪》巨型天顶画等大批杰作哥伦布和麦哲伦历尽艰辛,发现了新大陆莎士比亚在流浪飘零中,创作了无人企及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作伽里略、马基雅弗利、路德为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坐过监狱伟大的真理捍卫者布鲁诺则被封建宗教势力用火烧死。从文艺复兴时代到《浮士德》出现的19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杰出人物都是在饱经磨难之中创出伟大业绩的。浮士德称这种坚忍的追求精神为“不论遇到幸福或是艰难都要朝前迈进,对于这眼前总是不满”。

三、努力学习,使“自己的小我”扩充成“人类的大我”。浮士德是一个苦苦追求真理、追求学问的人,“我要领略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至崇高、至深远的,我都要了解,把全人类的苦与乐汇聚在心中,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想构成的“小我”,是不能完成对真理的追求的。只有通过追求全人类所有崇高、深远的精神,通过领略全人类的苦难与欢乐来充实自己,完成由“自己的小我”到“人类的大我”的转变,才可望掌握真理。他重视向书本学习,勤奋苦读,成为博士,他对读书有自己的见解,“羊皮古书并不是止渴的甘露,岂能饱饮满腹便把焦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