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财富的脉络(1 / 2)

知州闻言,微微颔首,似乎认可了程文应的担忧:“程老言之有理,此番召集诸位,本意是商讨如何确保州县安宁,未曾想又添了这等变故。”

这时,苏油在一旁暗暗腹诽:嘿,人家商队在城外苦等七日,你这知州大人倒好,不紧不慢,还摆起了官架子!但面上依旧挂着和煦的笑容:“其实,我与这些蛮人接触下来,发现他们性情直率,颇为豪爽。

他们此行带了盐茶各六百贯,还打算购置图书、铁器、织染品和瓷器。既然各位东主都在,咱们何不趁热打铁,一举促成此事呢?”

知州眉头再次紧锁,显然对与蛮夷交易持谨慎态度:“朝廷对蛮夷向来是恩赏有加,给价自然不菲,这对我们眉州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史洞修适时插话,打断了知州的忧虑:“太守大人,且听听明润有何高见。”

苏油从容不迫,开始娓娓道来:“这几日,我在城外与二林部的首领们深入交流,得知雅州榷场最近改变了交易方式,效仿西军,引入了钞引制度。这意味着,江卿等四家商号可以接手这部分盐钞,直接前往富顺监兑换食盐,用自家的货物打发他们上路,此乃第一便利之处。”

“这样一来,官府无需亲自下场做买卖,只需根据货物价值征收坐行两税,既简化了手续,又减轻了胥吏的负担,还保留了官府的威严,此乃第二便利。”

“而由江卿出面处理此事,万一出现任何差池,双方都有据可依,可向官府申诉,由太守大人和长史大人公正裁决。这样,大人既能撇清关系,又能维护官府的权威,此乃第三便利。”

“更重要的是,此事若在内陆州县实施,税卡林立,定会阻碍重重。但眉山地处边陲,南过雅州便是蛮荒之地,蛮人对此等新制度定会欣然接受,这便是眉州独有的地理优势,不可多得啊!”

一番话毕,厅内众人皆点头称是,仿佛一幅生动的商贸蓝图已在眼前徐徐展开,而那七日苦等的商队,似乎也正期待着这场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在雅州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一旦钞引如春风般洒落,我们何不借势而为,编织一场商贸的盛宴?想象一下,我们广招四方商贾,宛如繁星点缀于眉州的夜空,坐镇此地,不动声色间,经营起一条条财富的脉络。

就如同那年的元宵灯会,灯火阑珊处,大人您的政绩已如繁星般璀璨,照亮了整个眉州,无需多言,政绩斐然已然是板上钉钉之事。此等妙计,可称为“四便”之中的瑰宝。

遥想当年,范文正公镇守陕西,以军费为引,巧妙开设榷场,犹如荒漠中的绿洲,引得商贾云集,年收入竟高达四十万贯之巨,无需朝廷的一丝一毫,军粮便如流水般源源不断。

如今,我们的太守大人效法先贤,此举不仅有古可循,更是智勇双全。若有人非议,自有雅州在前挡箭,而眉州则独享其利,犹如那躲在桃花源中的隐士,悠然自得,何乐而不为?此等策略,无疑是“五便”之中的点睛之笔。

知州大人的眉毛轻轻颤抖,仿佛被这股商机所触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那仓场码头,更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其中可操作的空间,犹如大海捞针,却也趣味无穷。

苏油轻声说道:“太守大人无需亲自下场,只需轻轻一挥衣袖,以示恩泽于二林部,便足以让他们心生敬意。至于其余繁琐之事,自有我们江卿世家代为操办,以珍稀之物为饵,引得那远方的部族心悦诚服。如此,眉州的繁荣景象指日可待,太守大人的声名,也必将如春风一般,吹遍西南,流传百世。”

知州大人点头称赞,又转头看向程文应和史洞修,眼中满是询问之意。程文应笑得如同春风拂面:“无论小油是否言过其实,这都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说眼前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