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西昆体和太学体(2 / 2)

古老森林中斑驳的树影,既映照出前人的智慧,也透露出探索者的迷茫。

有这么一位文士,他的笔墨不慎滑入了歧路,仿佛一位迷途的旅人,在文字的密林里跌跌撞撞,既丢失了先秦古文的淳厚质朴,又遗忘了汉赋里那铺陈典雅的辉煌,反而一头栽进了险怪奇涩的深渊,好似夜空中最孤寂的星辰,虽亮却偏。

他曾留下一首名为《访田公不遇》的小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主人啊,你究竟去了何方?门外那片草丛已郁郁葱葱,孤独的小狗安然入梦,不再吠叫,林间幽静的鸟儿则自在地啼鸣。

老猿机敏地窃取着果实,孩童们笨拙地挥舞着锄头和犁,夕阳下的园林静悄悄的,春风温柔地拂过药草的田地。”这样的诗句,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不加雕饰,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平凡中窥见生活的真谛,正是那些渴望在文学田野上播种希望之人应当追寻的方向。

苏辙恭敬地向母亲程夫人行礼,忧虑地说:“母亲,小幺叔还年幼,或许不宜过早让他接触这些深沉的评议。”程夫人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婉的笑意,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小油的心思远比你想象的深邃。

他曾不经意间提及‘格物而致知,通情而达理’,这话虽稚嫩,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徂徕先生石介的‘明道致用’学说相比,两者虽异曲同工,却能相互映照,激发新的思考。更何况,小油心性沉稳,知晓言语的分寸,远胜于你们。”

提及徂徕先生石介,那可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璀璨明星,理学的先驱者,曾在眉山担任过短暂的军事判官,虽仅一月,却留下了不朽的传说。尤其是他的离世,如同一场风暴席卷文坛——他撰写的《庆历圣德颂》,热情颂扬了庆历年间的贤臣,同时将权臣夏竦比作“大奸”。

为避祸端,他请求外调为濮州通判,却未及赴任便溘然长逝。然而,夏竦并未就此罢休,竟诬陷石介诈死投敌,要求开棺验尸,幸得百人联名上书保奏,才免去了一场闹剧,但石介的家人却因此蒙受不白之冤,直到十年后方得昭雪。

二十一世纪的宋朝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