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投哪里?(2 / 2)

一切的繁琐与周备,都是为了确保每一份契约都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容任何阴影的侵蚀。官府对契约的把控,严格得近乎苛刻,从印刷权的集中到千字文批次的精心管理,每一环节都透露出对公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其严谨程度,足以令后世增值税发票望尘莫及。

至于民间私用白契,那无疑是挑战法律的底线,如同夜幕下的暗流,一旦被发现,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在这片土地上,法律与道德并行不悖,共同守护着每一份契约的神圣与庄严。

当程文应与苏油踏入县衙的那一刻,仿佛连空气都为之震动。知县宋大人,一个早已看透世事、心怀慈悲的中年文士,他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又不失威严。程文应的身份尊贵,但他的谦逊与亲民,却让宋知县心生敬意,两人之间的对话,如同老友重逢,亲切而自然。

“程史两家在码头开设义棚,救济孤贫,实乃我眉山之光!”宋知县的话语中充满了赞许,而苏油的登场,更是为这场会面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正义的故事里,每一份契约,都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而是人心的连结,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叙罢家长里短,史洞修终于轻轻敲了敲桌面,将话题引向了正事。在这官衙的后厅里,空气似乎因两位特使的到来而变得不同,连时间都仿佛放慢了脚步。

随着税监与县丞几番穿梭忙碌,那瓷坊之事就如变戏法一般,迎刃而解,诸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时,程文应端起茶盏,轻轻吹散热气,不经意般问起了官酒坊的扑买事宜。宋知县闻言,连忙拱手,面上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说起这酒坊,可真是让我焦头烂额。上头压下来的本务费,足足有五百贯之巨。我正愁怎么填补这窟窿呢。”

二十一世纪的宋朝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