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锰矿与铁矿(2 / 2)

轻轻推开那扇古老的木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梦想的时代。

苏油悄无声息地踏进了门槛,仿佛连空气都屏住了呼吸,他的脚步轻盈得如同林间跳跃的松鼠,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青石板上,生怕惊扰了空气中漂浮的细微尘埃,更怕它们化作一片小小的风暴,扰乱了这方宁静的世界。

这里,是大宋西南一隅,一座藏匿于岁月静好中的小康之家,其院落布局之精妙,恰似一幅缓缓展开的宋代水墨画。

小康,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温馨光芒的词汇,在大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的诠释与度量。而在眉山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小康的标准似乎被赋予了更为具体的轮廓——

拥有六七百贯银两的不动产,加上每年如细水长流般稳定的三百贯收入,方能勉强勾勒出这户人家的幸福轮廓。

而这份幸福,还需精打细算,五口之家,不多不少,方能在这繁华与简朴交织的年代里,寻得一方安宁。

后世之人,常以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重要标尺,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象更为复杂多变。在大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土地的价格似乎并不那么令人咋舌。

一亩上好的水田,如同一块温润的碧玉,静静地躺在田野间,其价值不过一贯铜钱左右,与一年的收成几乎持平。

这样的价格,对于免税的士大夫而言,无疑是购置田产的良机,但对于自耕农来说,却需要几年的汗水与辛劳,方能换回这份属于自己的土地,让梦想生根发芽。

宋法之下,对士大夫免税田亩有着严格的规例,即便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其手中的土地也不能超过五十顷的界限,一旦逾越,便需按律纳税。

这一制度,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既保护了百姓的权益,又限制了权力的滥用。然而,庆历新政的短暂松动,如同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吹散了这道枷锁,而公田开发的滞后,则让这场变革的果实落入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手中。

二十一世纪的宋朝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