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韵学,那可是咱们读书人的第一道难关。”程夫人眼神坚定,“我亲自上阵,既教课也试心,看看这孩子的毅力与决心如何。说不定,咱们家也能出个音韵大师呢!”
程文应略一思索,提议道:“要不,还是送他去天庆观北极院,张易简道长在韵学上颇有造诣,子瞻子由便是师从于他,受益匪浅。”
程夫人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张道长虽学问高深,却已鲜少收徒。我先行教导,待小油启蒙有基,再去恳求张道长,届时有了底子,入门也会容易许多。”
提及张易简,不得不提他教出的两位高徒——一位便是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另一位,则是鲜有人知的陈太初,与东坡同窗共读,据说后来竟悟道成仙,留下一段传奇佳话。
宋代的文化精髓,不仅流淌在士大夫的笔墨间,还深藏于道士、和尚与妓女之中。道士与和尚,超脱尘世,专注于经文研读,时间充裕,自然成了文化的传承者。
而妓女,为了提升身价,更是需要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乃至茶道,历史上不乏翰林宰相在斗茶中败于名妓的趣事,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言及此处,话题似乎已偏离了最初,但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宋代文化的斑斓画卷,让后人在回味中,不禁感慨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与风情。
在史家庄那个被夏日热浪轻抚的午后,饭后的闲暇时光仿佛被拉长,二十七娘像一阵清风,带着八娘的手,一同飞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斗茶。
在那个宋朝,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廷,还是市井小巷的平凡角落,品茶之风盛行,正如文人墨客所言:“无论是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还是布衣蔬食的百姓,皆沐浴在茶文化的甘霖之中,以德化心,以雅为尚,共赴这场茗饮的盛宴。”
二十七娘的心中悄然升起一丝得意,她发现就连博学多才的苏油,在斗茶的技艺上也不过是个门外汉。但这苏油,此刻正被史大的新任务牢牢吸引,无暇顾及她们的欢乐。
他全然不知,远在眉山城的程夫人正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那是属于他的另一场考验。
苏油的手在纸上飞舞,宛如魔术师在编织梦境。
他笔下的第一种容器,宛若一位温婉的仕女,小口坛子,坛口下方三寸处,一圈精致的口沿如同她的裙摆,而那平底碗状的盖子,倒扣其上,恰好是一顶精致的帽子,遮住了她的羞涩。
更令人称奇的是,坛口之上还巧妙地放置了一个倒扣的碟子,仿佛是她头上的轻纱,既遮掩了容颜,又保持了神秘。
这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当揭开盖子时,口沿上的水珠不会滴入坛内,污染了那份纯净。
口沿还能蓄水,将盖子底部淹没,如同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尘世,让乳酸菌等厌氧菌得以悠然生长,这便是后世蜀州人家中不可或缺的宝物——泡菜坛子,承载着家的味道与岁月的记忆。
而另一种容器,则像是开放的诗人,敞口盆配上盖子,中间却多了一根通气的管子,仿佛是诗人的呼吸,连接着内外世界。盖上盖子,蒸汽便通过这管子,悄然潜入容器内部,将食物温柔地蒸熟,而盖子上凝结的水珠,又化作甘霖,滴入容器,成就了一锅鲜美的汤汁。
这便是后世云南人的骄傲——汽锅,用它烹煮的食物,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滴都蕴含着时间的味道。
对于史家陶坊而言,制作这样的容器简直是易如反掌,它们的工艺早已炉火纯青。至于耕牛摔断腿这样的小事,史家只是淡淡一笑,因为在他们眼中,一头牛犊的价值不过五贯铜钱,而一头成年牛能产出三百斤肉,按每斤百文计算,便是三十贯的财富,仅卖牛肉一项就足以让他们笑得合不拢嘴。
难怪史书上有那么些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