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杂货铺(2 / 2)

单而满足的生活。同样,城边的抄书先生,以笔为剑,以墨为甲,一日两百文的收入,是他们与文字为伴的酬劳,但若字数超标,那便需按字计价,字字皆辛苦。

盐,这个时代的必需品,虽由国家专卖,但私盐在四川却半公开地流通,一斤七十文,沉甸甸的块状,如同历史的见证,价格与汴京相仿,已是难得的实惠。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许多贫寒之家,只能以绳吊盐块,轻轻一抹于菜汤之中,那淡淡的咸味,便是他们对生活的全部期待。

米,作为主食,每石八百文,一斗不过八十文,价格相对稳定,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至于肉类,牛肉最为昂贵,百文一斤,猪肉四五十文,羊肉则介于二者之间,价格随市场波动。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偏爱肥美,瘦肉反而无人问津,与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衣物却是另一番景象。成衣铺里,一件普通的旧麻布衣,动辄几百文,而质地稍好的绸衣,更是价格不菲,上贯乃至数贯不等。

至于丝鞋、皮靴,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美的极致追求,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竟是如此热烈而纯粹。 在那个时代,货币与衣饰仿佛是两个相互辉映的世界,而苏油正置身于这繁华宋代都市的一隅,体验着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高档货。

他身上的装扮,即便是孩童之躯,也足以让人惊叹其奢华——内着一层细腻的苎麻小衣,外披一袭青翠欲滴的葛制外衫,下身则是轻盈如云的丝织长裤,脚踏一双精巧的丝质小鞋。这一身行头,即便是按照孩童的尺寸来折算,也绝非区区小数能够搞定,恐怕没个一贯钱,还真难以将其全部收入囊中。

二十一世纪的宋朝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