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风波起(2 / 3)

将、囤积粮草,磨刀霍霍,准备迎接即将爆发的大战。

十月初十,清廷援军如期而至。梅勒章京和托、副都统李率泰率两万清军精锐抵达济南城,一时间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兵甲寒光闪烁;同时,梅勒章京额孟格率兵一万马不停蹄奔赴济宁,驰援杨万兴。随着清军大批援军的到达,济南、济宁两地瞬间战云密布,清军仿若汹涌潮水,发起了猛烈至极的进攻。战况瞬间白热化,硝烟滚滚,喊杀声、枪炮声交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交响乐。

此次清军有备而来,调集大量红衣大炮,炮身黝黑发亮,仿若洪荒巨兽,一字排开,对着城池便是一阵猛烈轰击。砖石飞溅,城墙震颤,城内百姓哭声震天。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攻城的不再是先前那些收编的明军、大顺军,而是货真价实的八旗兵丁。这些八旗将士,无论是满八旗还是汉八旗,皆是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卒,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悍不畏死,个个如狼似虎,战力无双,冲锋时仿若钢铁洪流,势不可当。

反观史可法、张煌言手中兵力虽颇为可观,士卒众多,可真正能征善战、久经战阵的,还只是随他们从南京而来的光复营和人民军。因而开战伊始,济南城、济宁城便岌岌可危,城墙之上杀声震天,清军数次如潮水般攻上城墙,明军拼死抵抗,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汩汩流淌,染红了大片砖石。

好在生死危机之间,光复营和人民军展现出顽强斗志,死死顶住压力。尤其是人民军,他们手握先进火器,相较清军有着巨大优势,给清军造成沉重打击。明军紧急改造成功的火炮更是战场上的奇兵,这些经过改良的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相较于清军所用的红衣大炮都强了太多。明军还配备精细的炮规、精准的准星等辅助器械,加之先进的射击技术,炮手们训练有素,测算精准,开炮稳准狠。很快,清军引以为傲的红衣大炮便在明军炮火反击下被逐一摧毁,战场上形势突变,原本一边倒的战局渐渐扭转,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陷入胶着。

前线惨烈战况第一时间如飞鸟传书般传入南京城中。一时间,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悲观情绪仿若阴霾迅速弥漫开来。街头巷尾,百姓们忧心忡忡,交头接耳间尽是对战事不利的叹息;茶馆酒肆,平日里高谈阔论的食客们也没了兴致,面色凝重,摇头不语。而备受瞩目的《金陵晚报》,不知为何竟也公然发声,对战局发表诸多悲观看法,用词犀利,分析详尽,仿若一盆盆冷水浇在民众心头。更令人意外的是,对于一些言辞尖锐、对朝廷颇有微词的文章,《金陵晚报》竟也大开绿灯,准予发表,瞬间成功引发全城热议,民众纷纷揣测朝廷局势与战局走向。

这一系列变故,让南京城的民众心头再次笼罩上沉重的战争阴影。与此同时,市井之间流言蜚语四起,说崇祯帝乃是有人假冒的消息仿若野草般在街头巷尾大量疯传,越传越玄乎;更有传闻称崇祯贸然北上、擅开战端,才导致与清军大战爆发,百姓深陷水火。各种流言真假难辨,搅得人心浮动。

就在这风雨飘摇、人心惶惶之际,远在武昌的左良玉突然发难。他振臂一呼,公开宣布崇祯乃是有人假冒,旋即发布檄文,言辞激烈地讨伐崇祯,宣称要“拨乱反正”。同时,他扶持潞王朱常淓为帝,打着“为大明正统”的旗号,妄图师出有名。左良玉的大军号称八十万,浩如烟海,战船密密麻麻排列在江面,从汉口绵延至蕲州,长达二百多里,一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所到之处,沿途一些城市摄于其兵威,或是出于观望局势的考量,并未出兵阻拦,致使左良玉的船队一路畅行无阻,直抵南京。好在南京城外设有坚固防守要塞,仿若铜墙铁壁,暂时挡住左良玉大军的汹涌攻势。

虽船队初时受阻,可左良玉怎会轻易罢休?一番苦战之后,凭借兵力优势与持续强攻,最终还是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