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新政纲要(1 / 2)

大兴国师楚良才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留下一个被任命为驻土监管大臣的蒋卫平后便离开王宫大殿,前往罗卡庄园。

收服吐蕃,意味着楚良才的征伐之路已经徐徐展开,接下来他在圣城还要停留一段时间,一来要把《和平契约》尽快传递到京州皇城,二来面对吐蕃贵族和土司们将要掀起的反抗浪潮进行压服,三来则要着手规划一下吐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接下来借道前往西域做铺垫。

算起来,从夏州到圣城,一路上耗费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但似乎因为这一切都太过顺利,反而觉得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只不过他不久前才兴师动众地把自己的一家老小接到夏州,自己却转头跑到圣城,两三个月时间说长不长,可对于孩子来说怕是已经想他想到不行了。

没办法,即使当初决定把一家都搬到夏州,楚良才也不可能每日都陪在妻儿身边,不过他为此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只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就可以给自己腾出一定的自由空间来陪伴家人了。

在正式进攻吐蕃之前,楚良才就把远征军二十万人一分为三,由他自己带领十万人从夏州进入吐蕃,另外由戴谢率领五万人马从夏州转道河西州,先行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剩余五万人则驻守夏州,同时也分兵一部分负责支援申夏后勤通道的建设。

从那时候起,楚良才就已经有了坐镇夏州的想法,但若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以收服吐蕃为前提,只有把吐蕃与大兴的疆域连接在一起,同时通过征伐吐蕃培养远征军在高寒地区作战的成功经验,他才能放手让唐乙接手吐蕃的这一支远征军。

要说吐蕃疆域辽阔这自然实至名归,然而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西域可是要比吐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不过论起环境恶劣程度倒是有的一拼,因此主要的征伐难度还是在地域环境的适应程度上,至于战力那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当然,由于西域疆域辽阔,而且当地分布的族群也各不相同,远远没有吐蕃这般单纯,因此楚良才才安排戴谢的军队从河西进入西域,这样一来远征军就实现了两面夹击的效果,并且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整个西域。

而且,在扫清吐蕃的障碍之后,楚良才就会逐步放权,除了由赵毅仁统领三万士兵驻守圣城以外,剩下的七万士兵则由唐乙统帅,首先要拓宽圣城到阿里的交通要道,虽然朱隆德赞之前已经疏通了道路,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远征军的需要。

如此一来,还能顺便肃清整个吐蕃区域内的大小土司,真正意义上完全废除吐蕃的奴隶制度。然后,楚良才就可以放心地坐镇夏州,在延续远征军征伐道路的同时,加强大兴对吐蕃的控制力度。

毕竟征伐可不是一路杀过去就一了百了了,还需要调动到大兴的各方资源,一面尽快着手修建夏州到圣城的道路,另一面还要督促大兴边境数州官员,加强对切割出来划归各地州府直接管理的吐蕃自治州,进行针对性的管辖和治理,这和把蒋卫平、赵毅仁留在圣城参与吐蕃政务本质上没有区别。

因此楚良才拿到《和平契约》后,需要给远在京州的承德皇帝赵毅恒写一封详尽的奏章,陈清分化治理吐蕃的必要性,并请他酌情派遣得力官员,来到圣城尽快了解吐蕃的风土人情和施政特点,以便将来顺利接手吐蕃的滇区、康区等地。

对于远征军短时间内便将吐蕃完全收服,并且顺利签署《和平协议》一事,在楚良才看来根本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记得他曾经对吐蕃将领多吉才仁说过,如果朱隆德赞不能接受他提出的吐蕃治理方案和意见,那他就会换一个来代替朱隆德赞。

好在,如今朱隆德赞不仅全力配合,而且还多了吐蕃的佛教领袖芙蕖法师推波助澜,一切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但要说他本人对此有没有感到特别的兴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