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截获鬼子的通话(2 / 3)

一本简单的战地医疗笔记,记录了一些常见战地伤的处理方法。

张弛心中暗想,若是能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就好了,可惜战雷系统中里除了载具武器外就是一些常见物资,并无此类书籍资料可供兑换。他只能依靠眼前这一点资源和郝西三的努力,来维持全营的医疗体系。

就在张弛沉思之际,一个小兵气喘吁吁地跑进野战医院,打断了他的思绪。

“营长,白连长让你过去。他用机场的电台串到了鬼子的频道里。”小兵显然因为急事而显得慌张。

话音刚落,张弛就立刻打起精神。

他快步迈出了野战医院,抬眼望去,郝猗正带着几个有竹篾经验的士兵在捆扎钢筋,他们正试图用钢筋扎出一条水泥船的框架。远远看去,成品却更像是一个特大号的竹筐而非小船。

另一边几个士兵正在往已经捆好的船体框架上浇筑水泥。

“钧座,这东西靠谱吗?水泥那东西那老沉,一下水不是得沉了?”心里没底的郝猗匆匆跑过来小声向张弛求教,脸上满是疑惑。。

张弛脚步未停,迅速回了一句:“浮力的基本原理你懂不懂?不懂就去向齐连长请教下,我告诉这玩意儿比竹排靠谱多了,好好干就是了。”

继续阅读

笑话,张弛的那个世界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沿海渔民们已经普遍使用水泥渔船,一个小柴油机就能拖着它们穿梭在海面上捕鱼,坚固又实用。而实际上,早在19世纪,欧洲的高卢人就发现了水泥做船的可行性。虽然钢壳船成为主流后,水泥船渐渐被忽视,但在如今的情况下,水泥船制造起来快速、便捷的优势反而使它成为一种极具实际意义的选择。

一路飞奔,张弛最终冲入机场的塔台。塔台顶部的八木天线正静静地矗立,接收着空气中的电波,仿佛一只巨大的耳朵在聆听天空的秘密。而在这秘密中,或许就藏着敌军的行动,甚至是战局的关键转折。

张弛接过白明辉递来的听筒,耳边立刻传来浓重的关西腔扶桑语,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愤怒和不耐:“花联队还没有拿下乙三号机场吗?巳吉郎桑,你不是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今天就能拿下那里吗?”

语气阴沉而压迫,显然是来自某位高级军官的质问。

“好像对面也是刚刚叫通的样子,听口气是 56 师团的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对了,他是扶桑哪里人,你知道吗?”张弛眉头微皱,小声问身边的白明辉。

白明辉摇摇头,他一个富家子弟,军衔也不过中尉,哪知道这种情报。

听筒中声音则继续传来,这次换成了另一个略显紧张、畏缩的声音:“嗨,十分抱歉。我们与菖蒲大队失去了联系。不知是他们的电台出了故障,还是......”

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虑,似乎在极力为自己的失职辩解。

张弛听得有趣,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这些鬼子看似严密的军队指挥系统,其实内部也充满了错漏与混乱,所谓的乙三号机场八成就是自己所在的机场,自己趁夜全歼了鬼子的事情,对方的上级竟然还不知道。

这一时期大功率野战电台向远方长距离发信不仅需要提前架起巨大的天线,还需要手摇发电机一段时间给电台充电,菖蒲新少佐当夜因此并未能够来得及发出遇袭的消息。

当然财大气粗的白头鹰直接靠更换蓄电池解决了电台和步话机的电量问题,然后还生产了专门的无线电指挥车,保证大型司令部能够在运动中通话。多说一嘴,解放战争中我军大兵团司令都在晚上发报就是因为白天部队要运动,只有晚上停下来才有时间架设天线发报,这也导致首长们在三大战役期间天天熬夜等电报。

“蠢货!”松山佑三的声音再次响起,充满怒火,“你的联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