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甲辰龙岁,仲秋之月,长安郊外,秋色如画。那济恩寺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寺宇巍峨,古木参天,香烟袅袅,梵音悠悠,端的是一处清幽静谧之地。
寺中方丈智明大师,乃大德高僧,性慈心善,每日除了诵经礼佛,最喜临帖习字,以养性怡情。这一日,大师正在房中潜心临帖,忽闻寺外传来一阵喧哗之声,扰了这寺中的宁静。大师心中微惊,忙收起字帖,整衣而出,欲瞧个究竟。
行至寺门处,但见一位秀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浑身透着穷愁潦倒之气。那秀才脚步虚浮,摇摇欲坠,行至寺门之时,竟体力不支,饿昏在地。
智明大师见状,双手合十,口诵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慈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遂命火工道人速速将秀才扶进寺内,又吩咐取来米汤喂与秀才。火工道人领命而行,不多时,秀才在米汤的滋养下渐渐苏醒。大师又命人准备了一顿斋饭,秀才饱餐之后,精力缓缓恢复。秀才起身,向着智明大师深深一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承蒙大师搭救,学生感激不尽。”智明大师微微摆手,道:“施主不必多礼,出门在外,谁无难处?施主且安心在寺内将养几日,再作打算。”秀才应诺,自此便在济恩寺中留了下来。
数日后,秀才身体已然康复。这一日,秀才在寺中闲逛,无意间来到智明大师的禅房外。透过半掩的房门,秀才瞧见智明大师正在房中练习书法。那大师笔走龙蛇,墨韵飘香,好生潇洒。秀才自幼酷爱书法,见此情景,心中顿生欢喜,不由自主地走进禅房。
智明大师见秀才进来,微笑着点头示意。秀才上前,对着大师深深一礼,道:“大师书法,出神入化,学生佩服之至。”智明大师哈哈一笑,道:“施主过奖了。施主既对书法有兴趣,不妨一同探讨。”秀才欣然应允。二人遂就书法之道,畅所欲言。智明大师谈及书法之妙,如痴如醉;秀才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时之间,禅房内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智明大师一时兴起,邀秀才共练习书法。秀才毫不推却,走到书案前,饱蘸浓墨,挥毫落笔。但见其笔法遒劲刚健,极具功力。一笔一划,皆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智明大师在一旁观看,心中暗暗赞叹。大师嗜好书法,视同性命,见秀才书法如此精妙,心中大喜。
智明大师忆起南齐之时,僧虔琅邪临沂人,官至尚书令。此人承继家学,擅长草隶。南齐高帝曾与他论书法,高帝问天下书法谁为第一?王僧虔答曰:“臣真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真书第二,草书第三,陛下无第一,臣无第三。”王僧虔不惜犯颜天子,其胆略与才情,被时人推崇。
眼前这秀才,师法先祖,书法非同凡俗。智明大师心中感慨万千,暗叹世间竟有如此奇才。自此之后,大师每日与秀才谈论书道,乐此不疲。二人谈古论今,品评名家之作,交流书法心得。在这济恩寺中,他们忘却了世间的纷扰,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成为了知心好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秀才在济恩寺中一住便是数月。这数月间,他与智明大师的情谊日益深厚。他们一同欣赏寺中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在大师的开导下,秀才心中的愁苦也渐渐消散。
一日,秀才与智明大师在寺后的花园中散步。秋风拂面,桂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秀才感慨道:“大师,承蒙您的关照,学生在寺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如今学生身体已康复,也该离去了。”智明大师微微点头,道:“施主既有去处,老衲也不便强留。只是这世间纷扰,施主还需保持一颗平常心。”秀才深深一揖,道:“大师教诲,学生铭记在心。他日若有机会,学生定当再来拜访大师。”
说罢,秀才转身离去。智明大师望着秀才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祝福。这济恩寺中的一段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