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系着红布,很是威风。二别穿了一身新衣裳,坐在车棚里面,还有一个本家小男孩,抱着一个装着一只大红公鸡的鸡笼。几个小伙子,也都穿上整洁的衣服,有的准备一路燃放鞭炮,有的在经过桥梁、转弯的时候随时下车张贴写着“青龙”二字的红纸条。
一行两辆马车出南门,燃放鞭炮启程向南,然后右转西行,大伙儿一路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大一会儿就来到二别媳妇娘家的村子,----接骨张大队,在村口稍停,燃放一挂鞭炮,放几个震天雷,告诉亲家,我们要进村了。
然后就赶车进村,新郎官下车步行前面引路。一边走,一边有年轻人不住的燃放鞭炮。直到快到二别岳母家的时候,走过来一群接亲的队伍,把我们围了起来,分别寒暄着接到家中堂屋,坐下,一人负责倒上茶水,每个人面前放一杯茶叶水,一边陪着迎亲的队伍说着闲话。另一个有些年龄的男人便安排一群小伙子抬着嫁妆,包括家具,被子,衣服以及床上用品先行出发了!这个时候,新媳妇也一身盛装喜服,在娘家嫂子的陪同下上车了!外面门口更是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一片。
继续阅读
迎亲的队伍和娘家的重要客人一起说着闲话,彼此寒暄问候,也说起彼此相识的熟人。大家在一起看似随意,说说笑笑,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实际上都很拘谨,双方都没有吹牛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甚至面前的茶水也没有怎么饮用。
等一位年轻人走进来,在一位年长者耳边说了几句话,那位年长者便站起身,和大伙说,“新媳妇都准备好了,马上可以出发了,你看也没有好好喝点水,怠慢了大家,不好意思啊!”迎亲的众人也都站起身,客气几句。孝文一直跟着大伙儿,也没有说什么话儿,就是感觉刚才说话的那人应该是二别岳父那边重要的亲属,或是接骨张大队的领导干部。
大家就陆续走出院子,让迎接新媳妇的马车先行在前面,车上也多了一位小男孩,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还系着红绳。然后迎亲队伍和接骨张大队送亲的众人分别坐上两辆马车,出发返回楚营大队。来迎亲接媳妇的是两辆马车,等返回楚营的时候是三辆马车,接骨张大队又加入一辆马车。三辆马车排除队伍,一路鞭炮齐鸣,大伙儿说说笑笑返回楚营。三辆马车进西门,从另外一条大街来到二别的家门口。
一个年轻小伙从房顶上开始燃放长长一挂鞭炮,还有人从房顶上抓起一把喜糖、晒干的红枣、炒熟的花生之类撒下来,引得一群孩子争抢。
两个孩子手中各拿着一捆麻杆点燃成火把,分别从两边围着马车转一圈。从家里走出几位妇女,就是二别的大嫂和堂嫂、婶子,搬出一把椅子,放到车前,扶着新媳妇下车,领着新媳妇的手簇拥着走进新房。新媳妇穿着大红新棉袄,低着头,一副很害羞的模样。一群孩子们紧跟在身后,一些大胆的孩子会突然走近,抱一抱新媳妇,摸一摸新媳妇的屁股,不时大声喊着:“摸摸新媳妇的腚,一年不生病!”接着就是一群人大笑。闹新房的孩子们跟着新媳妇走进新房,接着就从屋里传出一片打闹声、嬉笑声、尖叫声、新媳妇的尖叫声、还有大嫂、婶子们的呵斥声阵阵传来。
楚孝文没有跟进去闹新房,陪着成华叔、几位本家长辈和大队的两位领导专门接待接骨张那边来送亲的几人。两边的人来到另一间房子里,分宾主坐下,又谦让一番。孝文忙着拆开香烟给众人递过去;接着端出茶壶,分别给大家面前的茶杯倒上茶水。
宾主双方都不停地夸赞这两位新人,勤快、能干、手巧、懂事等等!还希望对方担待着新人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孝敬双方父母、长辈云云。孝文不断是端起茶壶,给大家续上茶水,感觉双方太客气,说着一些云里雾里的话,一点也插不上嘴,就感觉无趣的很,就走出来,走进新房,正赶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