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裴子石作证,也无济于事。 只以证据不足,两人之间有嫌隙为由,言称诬告。 那时姝华公主得知此事,亲自返都质问其父,也就是退位让贤的太上皇。 被以朝中文臣武将不和,南陵内忧外患,若查究此事,会引军中哗变为由搪塞。 最终,只将汪桓旗以其他罪名处死,其家人逐出旧都草率了结。 此桩由争夺世子之位的皇家丑闻,就此被彻底掩埋。 姝华公主虽是为保谢家下嫁,但若当时谢玄之父娶了云州大将的女儿,也许不会…… 为此,姝华公主带发修行,守在关外谢玄之父战死之地。 而谢家嫡长女,当时的皇后,一气之下也去了庵中。 也许执念太深,过于放不下此事,没多久,就崩逝了。 皇家本就薄情,登上帝位的前圣,为求保住自身和帝位,全然不顾发妻之怨…… 竟在病弱太子去后不久,就将刘侧妃之子抬上太子之位。 好在苍天有眼,母凭子贵,被封继后的刘侧妃,与太子在北戎入侵时,皆被虏获。 如今正在敌国为奴为婢,偿还罪孽呢! 苏老太爷听到此处,心中激愤化为悲凉。 铁骨铮铮的麒麟军,竟然是被他们用性命守护的君王猜忌之心所害…… 这让他怎能不羞愧。 明明有申冤的机会,却被他教授出来的帝王为保皇位而就此彻底掩盖下去…… 这怎能令他不痛心入骨! 与这边关数万将士的血泪相比,他的那点沉冤,又何足道之? 只可惜,在揭发之前,苏老太爷为保下被太上皇从南疆调派的张老将军,战事失利一事,而被贬谪外地,并不知此事。 那时北戎进发,南陵上层畏惧七年前的惨败的一战,正是士气低迷之时。 莫说谢家老将军在世,就是开国大将军,也无法力挽狂澜。 不得不说,张老将军的调动,也是源于帝王的猜忌之心。 不希望固守边关的大将,盘踞地方经年,割据称王。 张老将军不熟北戎用兵之法,初捷未胜,也是常理之中。 苏老太爷心中未免唏嘘。 没有想到,那时的忠职之言,竟然有了流放之途的谢玄一路相助。 “虽然如今罪魁都已得报,但麒麟军的冤情并未大白天下。”谢玄目光沉幽,“汪永寿是汪桓旗之子,必定会阻挠麒麟军沉冤昭雪。” 苏老太爷微微怔住…… 汪永寿代跪称臣,与秦祁二人狼狈为奸。 如果谢玄所言不虚,那汪永寿被驱逐出旧都,又如何会成为当今圣上的肱骨之臣? 是否当年并非世子之位之争,而是太子之争? 要知太上皇身体康健,加之太子是正统太上皇后所出,又有麒麟军拥护。 当时的世子,怎么看也比刘侧妃之子更有辅佐价值。 汪永寿身为枢密院事,又怎会被小小刘侧妃说动,进而布下如此大局? 若非七年后北戎第二次剑指旧都,太上皇为避身后背负灭国骂名,仓促禅位。 这皇位,落不落得到为人懦弱的前圣手中,仍未可知呢…… 室内,归于一片晦暗。
第一百七十六章 皇室丑闻(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