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二菩提伽耶(3 / 4)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499 字 3个月前

又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上取的枝条插种而成移植回来,现在的这棵树据说是原树的“曾孙”,是原树的枝条插种而成。

如今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根盘交错,绿荫密布,形成了巨大的伞盖,几乎能把摩诃菩提寺后半部遮掩不见。

菩提树在佛教徒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圣洁之地,它的树影下,佛祖释迦牟尼正式得道成佛,获得无上智慧。佛教徒常年聚集在这里念经、打坐,认为这里蕴含着无上的智慧,有机会在此念经或打坐可能得道成佛,功德无量。

3、菩提树金刚座

菩提树下,一块红色的砂石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传说中的金刚座,据说它是由阿育王特意放置在这里的,旨在纪念佛陀成道的地方,并象征着佛陀的无上智慧。这块金刚座大约有2.3米长,宽度则为1.47米左右,高度0.9米。在其上方,一尊庄严的佛陀石像端坐着,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佛教的奥秘。而如今,这座佛像已经被虔诚的信徒们用鲜艳的布幔装饰起来,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之感。此外,信徒们还在篷架内摆放了大量的鲜花供品,以此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之情。

在金刚座和菩提树周围的栏杆之外,还有两座巨大的佛足印,它们都是用圆形的黑石精心雕刻而成。这些佛足印不仅代表着佛陀的足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人纷纷来到这里,向金刚座行礼膜拜。其中,玄照大师曾在此驻锡长达四年之久,深入研究了俱舍论和律仪等佛法教义。而智光大师也在此停留了两年,专注于学习俱舍论和因明学等佛法知识。到了五代以及两宋时期,志义、归宝、蕴述等大师也相继来到此地,在附近建立了石碑、佛塔等建筑,进一步弘扬了佛教文化。

4、石栏

这座大塔周围环绕着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据说它是由阿育王建造的。阿育王大约在佛陀涅盘后的两百年统治着摩揭陀国。起初,他信仰外道,对佛法持怀疑态度,甚至恶意地砍伐了佛陀成道处的菩提树。然而,尽管树干被砍得一干二净,但不久之后,新的芽叶却依然茂盛生长。这一景象让阿育王深感悔恨,并下令工匠们筑起了十多英尺高的石栏,将菩提树严密地保护起来。也有人认为,根据石柱上的刻文推断,这个石栏应该是在阿育王之后才建造的。

此外,在公元七世纪初期,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的设赏迦王嫉妒佛法,肆意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并焚烧其根部。几个月后,阿育王的后裔摩揭陀国的补剌拏伐摩王复兴了这片圣地,为了防止后人再次滥砍滥伐,他还修建了高达二丈四尺的石垣来加强保护。这些历史事件都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尊重与敬仰之情,以及他们为保护佛教圣地所做出的努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石栏楯的构造,其根结构有间柱、横栏柱和圆形板,是早期印度艺术史上的重要指标。这整个栏楯以西南面保存得最好,东北面则损坏很多。高度约八英尺高。栏楯柱上刻有各种不同的纹饰和传说中的灵兽,十足展现了浓厚的希腊风格纵梁柱部分雕刻着佛一生的事迹,当时并没有佛像的制作,就以象征的手法,以象表示诞生,法轮代表说法,佛塔表示涅盘。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馆陈列,当前仅保存四个古老原柱。其余的石栏楯是近代仿造的。

三、主要影响

每一年到了佛寺盛典活动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变得热闹非凡,人群熙攘,人头攒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甚至有人不惜跨越千里迢迢的距离,只为能亲临此地。这种情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虔诚的信徒前往圣地朝觐的画面,他们满怀敬意与热忱,怀揣着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而对于这些笃信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