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九阿比吉特·班纳吉(3 / 4)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765 字 3个月前

除此之外,穷人还面临其他陷阱,如生育陷阱、教育陷阱、认知陷阱等。

生育陷阱:穷人往往会生育更多孩子。对穷人来说,生孩子像买彩票,不知道哪个孩子会“中奖”成功,所以选择生育更多孩子,增加中奖的概率。这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导致恶性循环。与之相比,精英阶层会花费各种资源培养孩子。

教育陷阱:穷人家庭由于经济拮据,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甚至负担不起学费。我的家乡重男轻女,女孩读到初中就不再上学,外出打工。这种教育理念非常错误。精英阶层会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孩子。

认知陷阱:长期贫困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一项研究显示,收成前后农民的智商差异达14个点,因为贫困导致的匮乏会限制智力。获得意外收入或者接受信息输入,可以扩大认知带宽,帮助脱离贫困。所以直接给钱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摆脱贫困呢?改变贫困状况的三大途径是:第一,选择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工作。第二,确保有稳定现金流,不至影响判断能力。第三,获得有效信息,通过学习、阅读提升自己。关键是扩大信息带宽,或在现金流稳定的基础上扩大信息带宽。积极改变环境,努力学习,才能跳出贫困循环。最后,理解穷人的艰辛,而不应简单归咎于他们的愚蠢和懒惰;同时反思自己所处阶层的各种陷阱,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勤奋创造财富,才能避免贫穷的痛苦。

五、阿比吉特?班纳吉的主要名言

1.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2.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因为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非常稳定,而且,实际上,工作稳定似乎是中产阶级与穷人之间的一个界限。

3.我们不愿向朋友或邻居提供无条件的帮助。一方面,我们或许会担心,保证向某人提供帮助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或者,人们可能会在没有必要时提出需求。或者,相互帮助的许诺并未真正实现:我帮助了你,但轮到你帮助我时,你却总是在忙别的。

4.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会,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5.一般来说,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正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所以他们オ会赚到更多的钱。当然,很多不那么高大的人也很聪明(因为他们已长到应有的高度),但总体来说,个子高的人在生活中更出色,因为他们显然更可能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

6.然而,大家庭对孩子无不利影响,这似乎也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有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母亲。

7.有些人即使能够获取良好的存钱机会,也仍然存不住钱,这说明,存钱的障碍并非全都来自外部压力,部分原因还在于人类的心理因素。

8.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在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

9.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