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印度宗教之一印度教(1 / 4)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853 字 3个月前

印度教英语:Hinduism,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先哲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除了印度,印度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一、印度教的起源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的哈拉帕文明时期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公元1500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发展出了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强调祭祀万能,婆罗门祭司阶层有无上权威和特权。以四大吠陀经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主要经典,一开始是多神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动物等等都是神。如因陀罗(天王、雷电之神)、阿耆尼(火神)、苏摩(酒神)、苏尔耶(太阳神)伐由或伐多(风神)、摩录多(暴风雨神)。后来逐渐演变成三大主神崇拜,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公元前6世纪左右,耆那教、佛教等宗教先后成立。这些宗教批判性吸收了部分婆罗门教的经典,挑战婆罗门的过分特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婆罗门教开始衰落。

婆罗门教进行自我改革,并大量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教义、教规,也汲取不少民间的信仰,逐渐转化为印度教。婆罗门教转变为印度教的过程中,商羯罗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家,在他的倡导下,印度教不管是哲学理论还是组织形式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只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只配偶、神只肉化身和小神只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只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

二、印度教的主要发展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

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