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据说,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他内心深处受到震动,再加上他的军队也损失不少,阿育王突然觉得打仗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还是不要打仗了,否则就会导致生灵涂炭,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阿育王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对打仗感到极度厌恶,于是他开始变得崇尚自然,希望通过清静无为来取得内心的宁静。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战争结束后我,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佛教的地位大幅度上升,甚至从印度开始慢慢地走向世界。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
由于阿育王的幡然悔悟,并且积极的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人们尊为——护法明王。
3、治国方针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本遵从于佛教的精神,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尽管阿育王对羯陵伽国的征战的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但是没有废黜死刑。
他虽然是佛教徒,但是对其它宗教也很宽容,允许它们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及其传统文化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惯例。
他下令关闭“阿育王地狱”,放弃狩猎,严禁捕杀任何动物。开始食素,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政治方针,如建立政治保护区、废除许多粗暴的法律等。他命令官员,无论在何处,都要将人民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
他发起了一系列建设活动,建立了佛教寺院和道德学校,为贫困人民提供救济和福利,同时也使这些地区成为知识和智力的中心。他建立了专门的医疗设施,为帝国的平民百姓提供医疗照顾,这些设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先进和创新的。
其中阿育王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引入了公共服务机构。他的政府实行了许多公共服务项目,以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服务项目包括建筑和修复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改善供水系统和灌溉设施,以及向人们提供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
4、传播佛教
当时,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阿育王在结束战争之后,开始专注于礼佛,他广修寺庙,召集四方僧人,编撰,完善和整理了许多佛经,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黄金时期。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定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着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阿育王所倡导的正法,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对待亲戚朋友。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