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印度圣雄甘地(3 / 3)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164 字 3个月前

于二战之中,没有时间处理印度自治运动。

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

印巴分治后,民族仇杀却开始了,伊斯兰教徒逃往巴基斯坦,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撤出,这期间的民族仇杀暴力事件不断上演,此时甘地又站出来,在两派间奔走,希望双方和解。对于甘地“非暴力”行为,一些印度教极端人物对他表示不满,他们公开抵制甘地劝和行为,并与伊斯兰教不断发生暴力对抗。1948年1月30日,甘地前往一个印度教的祈祷会上,他被印度教极端分子高德西连开三枪。甘地遇刺弥留之际,他依然要求人们宽容凶手,甘地宽容赢得民众的同情,就连凶手最后审判时也对甘地很尊敬。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就是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和甘地一起为印度独立而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战友;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响(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因为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

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被定为甘地纪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甘地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在二战期间,甘地不仅在印度国内宣扬“非暴力”,还致力于将这个思想推向世界。然而《晏子使楚》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基于印度本土提出来的战略不一定适用于他国。像当时的犹太人就不可能采信这个思想,本来犹太人就在法西斯的势力下举步维艰了。甘地却在此时主张唤醒法西斯良知,他的具体行动是给德国写信,并且劝说犹太人放弃抵抗,所以招致了犹太人的反感。不过除却这些方面,甘地在整体上对于世界还是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对印度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当他死于他杀、入葬火化时,才有许多的妇女想亲手送别印度的“圣雄”,甚至不惜跳进火堆殉葬。特别是印度国内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水火不容的矛盾,让人们更加怀念甘地所倡导的民族和解之路。因此,甘地在印度心中地位就是一个“指路明灯”。

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无论对于敌手,还是亲密同事亦或一般群众来说,始终是个谜。人们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在一些人看来,他简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欺世盗名的救世主”、“矫揉造作的阴谋家”。曾几何时,被斥责为“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义的帮凶”、“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但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都承认,甘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功不可没。

这就是印度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