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印度舞蹈艺术(2 / 4)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643 字 3个月前

论文集《舞论》(Natya Shatra),对古代印度舞蹈进行了全面、详细且系统化的总结归纳,对于后来的舞蹈以及戏剧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根据《舞论》中的相关记载,舞蹈手势严格遵循着“世间法”和“戏剧法”这两项准则。其中,“世间法”的手势简单朴实、直观明了,主要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来展现,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而“戏剧法”的手势则包含了大量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以及优美的舞蹈特色,极富趣味和意境,它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提炼、变形、夸张化和抽象化处理。这种独特的艺术加工手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舞蹈本身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其原本就神圣庄严的宗教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传承。据说,其中单手手印又24种,双手手印又28种,单手印之间相互配合而产生的变体多达108种。

手印在舞蹈中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兼具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印度的八大舞蹈派系都以《舞论》的审美观念为基础,各自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手印系统。

继续阅读

其中,婆罗多舞较为完整地延续了《舞论》中的审美体系,并继承了梵剧中成熟而精确的程式化表演叙事传统。其表演内容既展现了舞蹈的神圣属性,又体现了人性中细腻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舞蹈家本生》这幅壁画。它位于夏鲁寺第一层前殿的转经道上,创作于 14 世纪上半叶。这幅壁画高 1.25 米,宽 1.75 米,呈现的是《佛本生》故事中《舞蹈家本生》的一个片段。

《舞蹈家本生》属于《释迦牟尼佛本生百传》中的一部分。根据相关记载:

释迦牟尼前世往生到一个舞蹈世家成为女子,她被称为众生吉祥女。吉祥女对诸佛充满虔诚,没有贪婪、嗔怒、痴迷或欲望的喜好。她从城市前往乡村,再从乡村走进王宫,在人们聚集之处翩翩起舞,以其优美的舞姿和悦耳动听的歌声而闻名于世。

吉祥女从不卖弄自己的容貌,也不以妩媚为荣或者通过取悦大众来博取关注。相反,她常常怀着慈悲怜悯之心,帮助众生断掉贪欲之念。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用歌舞来现身说法,宣扬人生变幻无常,并倡导大乘佛法。上部和下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毫无疑问都是吉祥女的歌舞场景,巧妙地展示了吉祥女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如何利用令人心旷神怡的歌舞表演,引导众生向善并向往佛法。

我们甚至可以从佛像的印记中窥探到它与印度舞蹈之间的深厚渊源。

合十印通常代表着尊敬、感恩和祈祷。当舞者做出合十印时,他们可能表达对神明、导师或观众的敬意。这个动作也可以象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及与宇宙能量的连接。合十印还可以表示和谐与统一,强调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灵的融合。在一些宗教仪式或冥想练习中,合十印被用作唤起内在的宁静和平静。它提醒人们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的美好,并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总的来说,合十印在舞蹈中的运用可以传达出多重的意义和情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了一种传递精神信息和启发灵魂的媒介。

佛教中有许多常见的手势,其中合十印尤为特别,因其广泛应用于各类佛教活动之中而备受瞩目。

合十印本是源自印度文化中的一种日常礼节手势,人们通常会在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感激与祝福之意。这个手势最早可追溯至印度古代典籍《梨俱吠陀》的记载。具体做法是将双手合十,并同时口念“Namaste”一词,以此向对方表达诚挚的敬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十印逐渐融入宗教领域并趋于仪式化后,其所蕴含的意义也变得愈发庄重肃穆:

当合十的双手高举过头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