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王八又多的典型。所以但凡有点儿志向的,其实都希望外调,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这种事实在是凤毛麟角,现在却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还附带着未来无限的晋升之路,又怎能不让人激动?
亲自做了一番精神团建之后,徐大少又去那几个专门请来的说书先生那边慰问和审核了一番。
要在这个年代建立一支强军,思想建设是一项重点也难点。毕竟徐钦深刻地知道,一支空有强悍的技战术,然而缺乏坚实思想武装的军队,其本质上都是不完善的。这种军队或能称雄一时,可却难以传承,最终不是随着一代人的消逝而烟消云散,便是成为拥兵自重的国之毒瘤。
而难点则在于,这个年代没有那么丰富的思想传播方式,说不好听点,就是洗脑的手段严重不足。徐钦能想到的,便只有请一些说书人来给他们讲一些精忠报国的话本故事,暂时选定的题材包括刚刚成书,还没完全流传开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讲岳飞的话本“精忠记”,以及一些现编的“封狼居胥”、“投笔从戎”之类的短篇故事之类。
后期可能还要加上一些爱国歌曲的日常传唱,不过暂时也就这些了。思想教育是一件长期锲而不舍的工作,它可能无法在确定的时间内产生确定的效果,但其意义却非常重大。不仅仅是加强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保持军队较高的战斗力,而不是练出一支强军,然后垮掉,然后再重新练的历史怪圈。
对于这一点,将士们虽有不解,不过暂时大家都把这个看做是一种福利,每次都是非常积极地听得津津有味。徐钦也懒得说太多,反正只要他们接受了这种方式便好。
做完军队这边的工作,徐钦这才转去了军器局工坊。
工坊这边,两项重点装备的基础开发工作实际上已经结束。新式火枪自不必说,基础的定型早就完成,短期内改进空间也不大,现在就是在研究怎么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至于新式的火炮,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
现如今,徐钦主导设计的兼顾野战和重型城防火炮的原型基本出炉。这一基本参照了欧洲十六七世纪小口径长管炮的全新设计,在采用了初步的药包式发射药之后,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步兵集群的野战需求。当然,火炮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应该有各种不同分类的,未来的继续开发之路还比较漫长。比如说更轻型、机动性能够满足骑兵集群需求的骑兵炮;更重型的,用于要塞防守和攻坚的重型火炮;再有就是更短身管,兼顾单兵火枪和长管炮中间区域,又在未来可以发展为榴弹炮的短管炮。
当然,这些新的门类,徐钦是不打算再过多参与了。最多就是向工坊这边提出使用的需求,而不会再具体到设计参数方面。毕竟设计这种东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用脑子参与进来,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反正现在时间也还很充足,有足够的富余去让他们慢慢摸索。
另一件重要的事,大概就是量产化的生产工艺改进了。
在认真听取了工坊这边的匠人团队介绍之后,徐钦对他们的扩产计划是比较不满意的。有鉴于这个时代的思维惯性,他们所谓的扩产,仅仅就是简单的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人手。根本没有开发真正的生产技术的念头在里面。
对于一个经历过机械化生产时代的人来说,这种纯手工工艺,作为限量版的艺术品当然没问题,甚至他也很欣赏这些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不过作为战争兵器的生产,这种几乎全手工制造的法子,显然是不能令其满意的。
“锻造可以借助水力、水车来进行,往后若真要装备全军,那便是要年产四五十万根才能基本满足需求,如果全用人力打造,需要多么庞大的工匠队伍?本官是怕累死诸位也达不到要求。另外,各个部件的制作都尽量分开行事,只要严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