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时间。 郑国肉眼可见的有些慌乱,他非常知晓嬴政的身份,所以原先准备好的一些说词,现在全都变成了浆糊。 毕竟修缮黄河的总方案意见,确实是他拿出来的。 各地方官吏都是负责执行。 无论他说出怎样的理由,都是难辞其咎的。 最终。 郑国微微垂首的道:“上卿,黄河修缮不力,靡费关中资源颇巨,确实都是我的罪过……我愿意接受一切惩罚。但我也曾尝试前往下面的堤坝进行勘察,却每次都受到当地官吏的各种阻挠,还望上卿和夫子明察。” 郑国并非那种只会纸上谈事的人。 他身为当世着名的水工名匠。 制定好了修缮方案,自然就会下场监督。 可他的话语权与职权都没有那么高…… 即:说话不算。 这就导致郑国看似能够下达决策,实则本质上也只是个执行人。 那么问题来了。 这有何区别呢? 就拿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举例。 明后期的万历皇帝,也是几十年不上朝,万历连内阁都不见…… 内阁有事只能先报司礼监通传。 这么一来。 内阁就失去了直接性的议政权和决策权,变成了执行部门。 因为中间隔了个司礼监……只有司礼监才能见到皇帝…… 相应的。 司礼监的各项权柄就会加大。 同理。 郑国之前的处境就是挂了个修缮黄河的总督造名头。 一旦出了事。 郑国横竖都得担责。 就相当于后世公司的法人…… 但郑国说话又不算。 因为他与皇帝之间隔了一层,他的所有上报谏言,都得在右相王绾那里过一眼。 右相王绾先行批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尔后再报给皇帝,这里面的门道……显然就有许多操作空间了。 至于现在事发了究竟该怎么办? 那右相王绾肯定也是有话说的。 比如嬴政刚刚讲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郑国的六堤修缮方案严格执行的,流程各方面绝对合规。 你要查…… 大水一来全都冲没了。 你怎么查? 郑国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纯纯的背锅侠。 因此。 他只能最后挣扎一下,说明自己前往别的堰口和堤坝进行督造的时候,根本到不了现场。 否则,事情绝对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旁侧。 “哎,果然都在欺负老实人呐。” 尉缭子耸耸肩的道:“许公,其实这个事儿证据不证据的,根本不重要,就看皇帝能不能下定决心……要不要为了中原魏地之难民,向关中勋贵重臣开刀!” 事儿,一目了然。 真没法查吗? 按部就班的讲证据,那确实很难查。 古代又没有摄像头。 所有运输物料、石料什么的,人家就说被大水冲走了,你肯定找不出半点痕迹。 然而。 没有证据也照样可以一查到底。 比如…… 提拔酷吏,登台唱戏。 没有证据那就严刑逼供! 把其余五处堰口和堤坝的对应官吏,全部严刑审问,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 总会有人松口的。 说白了。 不讲规矩有不讲规矩的玩法。 严查贪腐这种事情。 真相就摆在台面上。 谁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明白。 然而。 真正下定决心,做出抉择…… 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底是维护魏地的区区灾民,还是对关中勋贵重臣高高举起,轻
第208章 好大一口黑锅(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