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先辞官(2 / 5)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088 字 3个月前

也就是“反太后的”!

当然,秦刚记不得高太后去世的具体时间,但是邹放说过,今年以来,高太后的身体就一直不好,已经很少参加大朝会了,可能就在这一两年吧!

眼下这篇文章得罪了高太后,的确是麻烦事。但是从稍微长远一点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收益极佳的政治投资。

下午稍晚些时候,秦刚就到了城里,让黄小个带了其他随身的东西先回家,他便坦然地只身前往知军衙门走去。

衙门口的军士都是认识秦刚的,看到他后,却没有引入门内,而是给带到了县衙门的方向。

秦刚本来还奇怪着,但转念一想便就明白了:钦差此次来高邮的巡察对象就在军衙,住在那里自然有所不便,正好高邮是军县同城,那么住到县衙里便是最好的安排。

秦刚被带入县衙偏厅,那里一般用于招待贵客居住,衙役说钦差还有事忙着,让他在此等候,厅中便留下了他一人。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很久,其间也曾看见有人被从偏厅带到后面问话,看似一直是在处理事情。

秦刚心知钦差这是有意冷落于他,也不慌乱,独自端坐于那里,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定定然然,无丝毫焦躁之态。

等到天色快黑之时,有衙役进来点了灯,然后又没有了人。

一直等到天色完下黑下之后,终于听得厅后传来一阵脚步声,秦刚低着的眼帘,先是看见一双精致的软靴踏入厅来,紧接着便是一声苍老却尖锐的声音响起:

“这位,便是传说中的高邮才子秦刚啦!”

都说明白人开口说的每一个字都有明确的含义,秦刚倒也听着这话音并非是完全的刻意针对之意。不由地抬起眼光,看到的是一张颇为慈善的脸庞,要不是这张脸庞的下巴并非像这个时代的正常男子一样蓄须,秦刚真不敢相信他是来自于宫内的黄门高官。

“大胆秦刚,见了朝廷钦差、昭宣使、入内省刘副都知,还不赶快上前参见。”一旁的小黄门见秦刚反应迟缓,不由上前喝斥道。

秦刚听入耳中,心下便有所明了。

之前邹放给他预先普及过一些京城的情况,这入内省的全称是入内内知省,是比内知省更靠近皇宫中枢的宦官部门。眼前这位姓刘的副都知,又能做到昭宣使这样的官职,应该是就是深得高太后信任的大宦官刘惟简了。

不过,大宋文人向于看轻宦官,秦刚的官品再低,也是文官,就算是表面上对其有所得罪,传出去后,反而还会成为自己有风骨、有立场的力证。

也是不满于小黄门的轻喝,秦刚只是起身行了一个平礼,口中态度虽然恭敬,但是语气却毫不客气地回道:“下官右宣义郎秦刚,见过刘副都知。”

秦刚刻意自报了官名,其意便在提醒,他虽还没有差遣,但官品尚在,也由不得一个宦官随便压制。

“嘁。”刘惟简显然对此不觉得有多么意外,在小黄门的搀扶下于堂前站住,再稳稳地看了看立起的秦刚,冷冷地说道:“秦宣义多礼了。杂家此番前来,乃是奉了太皇太后之懿旨,对宣义郎之轻佻行径,要作斥责!”

刘惟简的语气虽然严肃无比,但秦刚听到耳中后却突然有点不敢相信,什么?是懿旨?刘钦差从朝廷过来,居然没有请得动圣旨!

之前邹放给秦刚分析这次朝廷中会处理此事的几种可能时就分析过:

言官的弹劾先不管,高太后如果一旦认定秦刚写的文章是针对嘲讽于她,以其性格,极有可能会下旨对秦刚褫夺官身。只是这首旨令如果想要能够正式代表朝廷意愿的话,则必须要通过政事堂的宰执们同意,并由门下省的中书舍人宣行。只有这样的旨意,才能称得上是“圣旨”。

而秦刚此时听到钦差说的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