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
这些年的土地价格一直都在上涨,咱们当地的上等水田,个别人家因为种种原因倒是也有出售的,就是数量不大。这种小块土地,如果急着出手,最低也能卖到每亩地九十大洋。要是不着急出手,总能遇到有人愿意高价收购,听说最高能卖到每亩地一百一十大洋。”
岳文轩对于这个年代的田地价格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自家田地的价格倒是和他的预估价相差不大。
他前几世就有过民国时期生活的经历,后来又查阅过一些相关资料,对于这个时期的田地价格也算有些了解。
但他对于土地价格的了解偏向于全局性,具体到当地,当然就不如黄有金清楚了。
在全国范围之内,因为各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土地价格也有着极大的差距。
1916年,SX省平均每亩地6.9银元,到了三零年就上涨到每亩地约十八元。
1916年代初,河.南封丘、信阳、内乡地区,地价约为二十元/亩。到了三一年价格就上涨到每亩地大约五六十大洋。
同样是1930年代初,河.北昌平卢家村(离北平只有20里),平均一亩地价值30元,土质好、地势高的地,最高可卖到40元,土质差的洼地,可卖24元。
1930年,北平西郊64个村子平均地价:上等地67.82元/亩,中等地47.50元/亩,下等地31.22元/亩。
1924年,江.苏江.宁一镇四乡平均每亩地价为:秣陵镇40元,孝陵乡53.9元,仁陵乡65.9元,信陵乡60.8元,爱陵乡71.3元。
根据统计数据,这一镇四乡地价最低档为10~19元,最高档为120~130元。
地价最高的,当属魔都附近的农村。
1930年代初,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魔都近郊土地价格猛涨,上等稻田可卖500大洋,相比30年前上涨了十倍。
根据调查的24家样本显示,这些农户家里每亩稻田价值100-500大洋不等,平均每亩343.75大洋。
当然,魔都只是个例。但吴州距离魔都只有一百公里,田地价格同样很高。
1931年以前,民国时期的地价总体是不断上涨的,此后受白银风暴影响,开始下降,到1936年又上涨,一直到了全面战争时期,才会受到巨大冲击。
把资金投入到土地上,每年的稳定收入无疑是非常低的,如果是那种苛捐杂税特别多的地区,一年下来甚至没有多少收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稳定收益低,但土地价格上涨的红利却太过巨大。这个时期的富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生意,选择把手中的闲置资金投入到土地上,反而是一种高利润且稳赚不赔的极佳投资方式。
国人自古就有很浓重的土地情节,确实有很多富商也是这么做的,但在现实当中,想要大量的购买土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土地的交易市场经常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想买的人很多,但想卖的人却很少。
岳家从京都搬回吴州,不是没有动过大量购买土地的主意,但这些年下来,家里的土地数量也不过是增加了四百亩,而且还都是以下等田为主,就连中等田的数量都不多。
相比整个大家庭,岳文轩的父亲想要购买土地的话,有岳父那边的帮助,难度还要小一点,但这么多年下来,同样没有大量的购入土地,也只是在机缘巧合的时候购入了南郊的几十亩地。增加的这一点土地数量对于岳家这样的家庭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岳文轩又询问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问题,对于整个大家庭,包括自家的小家庭,算是有了一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