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双阴沉似水的眼睛透露出“再废话就弄死你”的眼神。
“……算了,我相信陛下……不,摄政王阁下的信誉。”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约翰终究还是屈服于肌肉的力量。
原来这才是下马威吗?你妈妈的吻。
伊日轻轻端起木酒杯,啜饮着杯中珍贵的麦芽酒。
他颇为怡然自得地翘起了二郎腿,摘下了头顶的宽毡帽:“使者大人,既然我们的时间都是如此宝贵,我觉得就不必拐弯抹角,直入主题吧。”
约翰整理了一下领结,郑重其事地说道:
“摩拉维亚,乃至整个波西米亚,将成为自由邦。”
“自由邦?”
时间回到两天前的傍晚。
罗贝尔与约翰同坐在酒馆的小隔间里促膝长谈。
“是的,大人,这是我预想的一种新型国家形式。”
“自由(Liberta)……”
罗贝尔沉吟思索。
在拉丁语中,自由(Liberta)最初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古欧洲,自由与解放其实是同一个含义。德意志农民起义军常常被翻译为农民自由军,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农民解放军,因为解放和自由在德语中是同个单词(Befreien)。
“你所构想的自由邦,是打算解放波西米亚的农奴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农奴制是欧洲特有的强制性人身依附制度,类似的存在在亚洲一般称之为劳役而非佃农,因为佃农是自愿租地耕种或契约农业工人,而农奴是纯粹的庄园主私产。
农奴制的历史在欧洲源远流长,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而为将其废除的斗争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农奴制在震动世界的1848年大革命前后废除,而外号“欧洲地板”的俄罗斯帝国更是直到帝国末期的斯托雷平改革才全面摧毁了农奴制。
农奴具有多种存在形式,究其根本就是“时段固定的强制性劳役”。
且农奴的日常工作不只有种地,而是包括耕作、放牧、兵役、陪领主打猎游玩、打扫城堡卫生、替领主送信跑腿、甚至受命去工厂上班在内的乱七八糟的杂活。
农奴每年的劳役时间并不固定,有些开明的领主只要求农奴每年匀出五分之一的时间出工,而苛刻的领主则甚至会逼迫农奴出工半年,连耕作私田的时间不给留下。
同古罗马的奴隶制一样,农奴代代相传。农奴制唯一相对奴隶制先进的,是农奴可以在向庄园主上交一笔“遗产税”的前提下将家产继承给子孙后代,这个遗产税可以是农副产品或者钱币,且农奴被允许在上交“迁移费”后迁就外地,就此脱离农奴身份。
当然,和大部分制度一样,农奴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
依照法兰克时代留下的封建法,依附于领主的农奴和领主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是双箭头。农奴要为领主服免费劳役,相对应的,领主应当组建军队为农奴提供免费保护,并在收成不好的时期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起码不能饿死人。如果农奴里出现了老弱病残者,领主无权将其驱逐,必须赡养他们的余生。
且农奴不同于奴隶,领主对农奴的惩戒必须通过封建法庭的审判。如果是领主有错在先,例如索取了过多的税赋,领主的上级贵族有权力对其进行罚没地产的惩罚,也就是所谓的“不好好干就别干了”,客观上偶尔能替农奴主持正义。
所以,不要再冤枉欧洲人殖民非洲,把非洲人当奴隶了——其实他们拿本国人也当奴隶。转而采用非洲奴隶,仅仅是因为本国人在非洲水土不服,死亡率过高罢了。
最后,农奴是土地的附属品,在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