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密辛(2 / 3)

是,教宗 覆舟水 1828 字 4个月前

些小国家早就被大国霸主随手毁灭,顺便留下一句“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可亡也”的无情评语。

但在神罗则不是这样。

帝国诸侯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法律、税收、制度、军队、甚至宗教都可以由各国的政治实体独立裁决。

诸侯可以自由进行商业活动,彼此随意结成同盟友邦,只要不攻击其他神罗诸侯,皇帝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干涉它们的任何举动。

与此同时,神罗皇帝有义务在诸侯遭到外国势力入侵时召集全帝国的诸侯保家卫国,只要你是帝国成员,哪怕前来欺负你的国家是法兰西之类的一流强国,皇帝也必须义无反顾地与之搏杀。

因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仅仅是一份权力和殊荣,更是一份责任和牵绊。

弗雷德里克如此热忱地招待诸侯贵族,未尝没有拉拢众人支持他登上皇位的意图。

他的左手边列坐着特里尔大主教雅各布·冯·锡尔克,美因茨大主教迪特里希·申克·冯·埃尔巴赫和科隆大主教迪特里希·冯·默尔斯。

三位大主教中,美因茨主教和特里尔主教都是在今年上半年才刚刚成为总主教,资历浅薄,因此坐在最靠外的位置,由资历相对较深的科隆主教迪特里希紧挨着弗雷德里克而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圆桌的右手边,更是三位重量级。

他们分别是萨克森选帝侯爵,弗雷德里希二世·冯·韦廷。

普法尔茨选帝侯爵,路德维希四世·冯·普法尔茨-维特尔斯巴赫。

以及脸上的伤口还没有完全长好的勃兰登堡选帝侯爵,腓特烈二世·艾森哈特·冯·霍亨索伦。

值得一提的是,弗雷德里希,弗雷德里克,腓特烈,这三个在中文上不同的翻译名,在现代德语中其实完全是同一个写法,只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德语方言发音不同,所以才被中文翻译成了不同的名字。

此外,普法尔茨选帝侯的普法尔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与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同一个家族。

这件事的历史需要向上追溯到1253年,那时的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的公爵是同一人,维特尔斯巴赫老公爵至死都是公爵的身份,他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他的公国,分别在普法尔茨和巴伐利亚建立统治。

然而,国家虽然分裂,选帝侯的爵位却只有一个。这就是选帝侯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为了防止大家族依靠继承爵位垄断帝国权力,选帝侯席位是按照家族划分,而不是按照国家划分的。

按照规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只能拥有一个选帝侯席位,为了争夺唯一的位子,兄弟二人很快率领一分为二的国家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争斗的结果是巴伐利亚的弟弟遗憾落败,普法尔茨的哥哥夺得了选帝侯爵位。

盛极一时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就此伴随国家分裂为普法尔茨-维特尔斯巴赫长系和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幼系。1255年,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又进一步分裂为巴伐利亚-慕尼黑支系和巴伐利亚-海德堡支系,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1447年,在现实历史中直到19世纪初才结束。

最近刚刚休战的巴伐利亚内战,正是当今慕尼黑公爵路德维希试图以武力统一国家的失败历程,他的父亲毕竟只是名义上的巴伐利亚领袖,能顺利调停还是海德堡伯爵海因里希看在和他多年的友谊的份上。

类似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继承问题在欧陆屡见不鲜,最近的例子就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表面上看,整个奥地利都匍匐在弗雷德里克的脚下,可实际上哈布斯堡-蒂罗尔支系的利奥波德公爵和哈布斯堡-施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