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来源你可清楚?”
文青云连忙拱手答道:“回大人,这粮食一部分来自战备粮仓,另一部分乃是包县令向本县富商筹借而来。”
“那去向呢?”包拯紧追问道。
文青云稍作思索,说道:“本县原有存粮一万三千两百石,除去年朝廷下旨向边关运输军粮一万三千石以外,县衙尚有存粮两百石。”说着,文青云将相关记录呈递给包拯查看。
包拯接过记录,仔细端详,神色愈发凝重。“这存粮的数目,与此次赈济所用,可有出入?”
文青云忙道:“大人,此次赈济所用粮食,皆有明确记录,与现存数目相符,绝无差错。”
包拯微微眯起双眸,“文主簿,你所言可句句属实?”
文青云神色坚定,再次拱手道:“大人,下官不敢有半句虚言。”
包拯目光扫过文青云,沉声道:“若有半点虚假,定不轻饶。”
“启禀包大人,县衙门口有几位百姓想要求见包大人,说是为此次包县令开仓放粮之事而来。”此时,一名衙役疾步走入花厅,拱手抱拳说道。
包拯听后,面色一沉,看向包勉,旋即开口道:“速速将那几位百姓请至花厅,本府要亲自问话。”
不一会儿,几位百姓被带入花厅。他们见到包拯,纷纷跪地行礼。
包拯连忙说道:“诸位快快请起,有话直说便是。”
一位年长的百姓说道:“包大人,包县令开仓放粮乃是救了我们全县人的性命啊,他是大大的好人,绝不可能贪墨粮食的。如今这律法与人情,还望包大人能权衡一二,给包县令一个公正的处置。”说着,老泪纵横。
另一位百姓也跟着说道:“是啊,包大人,我们可以作证。”
“包大人,此次余杭县遭遇水灾,我等百姓若非包县令开仓放粮,方县丞安排我等在县衙公堂和各级学堂暂且栖身,我等恐怕无缘得见包大人您了。”
“而且近些时日,也多亏包夫人搭建粥棚,熬粥接济我们,不然,我们恐怕早就命丧黄泉,还望包大人明察。这律法虽严,可也得顾着百姓的死活啊!”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包拯讲述着包勉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拯听完百姓的话,终于面色缓和下来,“勉儿,看来你的此番举动,深得百姓认可啊。但律法不可不顾,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包勉拱手说道:“三叔,侄儿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能帮到百姓,侄儿心中也宽慰。只是这律法与人情之间的分寸,侄儿实在难以把握。”
继续阅读
包拯微微点头,“你能有此心,甚好。但开仓放粮之事,终究违反了律法,虽情有可原,也需有个妥善的处置。”
“包大人,这是我们余杭县百姓联名上书想要呈给陛下的书信,还望包大人您过目。”说着,一位年长的老者双手将联名信毕恭毕敬地呈上。
包拯从公孙策手中接过联名信,缓缓展开后阅读起来。
信中写道:“陛下圣明,吾等乃余杭县之百姓。今遭水灾侵袭,家园尽毁,生计维艰。幸得包县令包勉,心怀慈悲,擅自开启战备粮仓放粮,救吾等于水深火热之中。吾等亦深知擅开战备粮仓乃重罪,然包县令不忍吾等百姓忍饥挨饿,故而甘愿冒触犯律法之险也要开仓放粮。其夫人搭建粥棚,施粥济民,其县丞妥善安置,使吾等有栖身之所。包县令一心为民,未曾有丝毫贪墨之举,其公正廉明,实乃百姓之福泽。望陛下念其功绩,赦免其开仓之罪,嘉许其善举,以激励后人。吾等百姓,感恩戴德,叩首以谢圣恩。”
包拯读完,神色动容,眼眶微微泛红,“诸位乡亲,包某定会将此信如实呈交朝廷。但律法与人情,皆需考量,如何能寻得一个两全之策,还需谨慎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