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合作。
在哈萨克斯坦,企业与当地农场主携手合作,将国内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引入。他们共同努力,通过更新种植技术、采用优良品种等方式,使得当地小麦产量大幅提升。曾经亩产仅有70公斤至100公斤的小麦田,如今平均亩产提高了20%。中哈农商互联的粮食跨国供应链也因此日趋完善。这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保障了中国国内的粮食供应。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共享,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开展了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技术合作。例如,针对哈萨克斯坦当地小麦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较差的问题,引入了中国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有效弥补了其劣势。
在乌兹别克斯坦,专家们根据当地光照充足的特点,研发推广了太阳能喷灌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先进技术。这一举措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推动当地棉花产量提高了50%,同时实现节水50%、投资减少40%。
继续阅读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在当地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为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的乡村减贫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地区,中国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使得水稻产量由每公顷2-2.5吨上升到7-7.5吨,显着提高了当地的粮食自给能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除了技术交流,农产品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地域广泛,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这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411.8亿美元,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幅高达8.7%。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为456.4亿美元,是2013年的1.7倍,年均增幅6%;而自沿线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金额达到955.4亿美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幅10.2%。
在贸易合作中,中国不断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多数自贸协定中农产品自由化水平超过90%。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499亿美元,是2013年的3.8倍。
中资企业还积极投建中亚粮食仓储与物流设施,延伸东南亚稻米、橡胶和水果产业链条,扩大非洲菠萝、花生、棉花进口准入,促进拉美国家咖啡、糖业走向全球市场等。他们立足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带动其融入世界市场,维护和强化了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在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业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一方面,维护和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与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另一方面,深化区域农业合作机制,推动商签多个区域农业经贸合作协定,建成了诸如东盟与中日韩(10+3)农业合作、“粮食安全特别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