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铸币与规范度量衡(2 / 3)

值,说白了,即铸造出来的钱币到底价值多少,或者与什么东西挂钩。

不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无法实现钱币的流通性,强行推行甚至会引起国家的崩溃。

好在这件事上,少梁可以借鉴魏国乃是其他各国的经验,观天下各国的钱币,多都锚定米粟,且注重‘农末俱利’,规定一石米的价格在‘三十钱’至‘八十钱’之间浮动。

虽然少梁目前采取的是‘盐米官’政策,甚至于因为配给制的关系,粮食根没有所谓的‘市价’,但这并不妨碍少梁借鉴各国的经验,用粮食来锚定新铸的钱币。

为了铸币之事,李郃在与东梁君商量之后,新设了一个‘铸币司’,名义上是挂靠在国相的管辖下,但实际上却与墨造局为邻,由狐费担任司长,日后负责调控钱币的多寡,又任命墨者石异担任铸令,具体负责钱币的设计、铸造。

不过初代的钱币设计,李郃还是决定亲自把关,召来旧梁邑以及墨造局的主事、干部们,开了一场集思广益的会议,就连相里勤亦收到邀请。

当今各国的货币,致可分为布币、刀币、圜钱,还有类似贝壳的蚁鼻钱,考虑到流通的便利性、外加节省铸造成,李郃最终决定采取类似秦、魏两国的圜钱,即中间有孔的圆钱。

至于正背面的图案设计,李郃其实也考虑了不少,比如说印上人像,奈何冶造技术不达标只能放弃。

最终在经过众人的商议后,李郃决定在圜钱的正面刻上‘少梁’二字,而北面则刻一个‘墨’字,以纪念墨者对少梁的诸多贡献。

这番设计,可谓是让墨践等墨家弟子又惊喜又惶恐,惊喜于少梁对他墨家的重视,惶恐于此事史无前例,墨践、相里勤等几位钜子唯恐遭天下非议。

但最终李郃还是拍定了此事。

在李郃的支持下,不说负责铸币的墨者石异,就连墨践这位墨造局的局长,还有墨明、墨斗、相里勤等各辖下各部、各司的部长、司长们,也兴匆匆地参与铸币之事,希望参与铸造第一批的测试钱币。

毕竟这非但是少梁的事,也是他们墨家的事。

然而这首批测试钱币,在铸造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

材料工艺方面都没问题,少梁铸币的材料与各国一样,采用的都是青铜;工艺也没问题,凭墨家巧匠的技术,打造一具用来铸造青铜钱币的模具根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工差。

这一版青铜钱币铸造出来一对比,小与厚度,均有差不多约一根针左右的工差,分量也不相等。

平心而论,这点工差在各国眼里根不算什么,问题在于这是少梁的墨造局,是天下墨者巧匠集聚之地,而且打造还是史上首枚纪念墨家的钱币,这让希望精益求精的众墨者十分难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诸墨者们连忙找寻原因,最后发现,负责浇筑铸模的十几名墨家巧匠,分别来自于魏、赵、韩三国,他们各自携带的木尺存在不小的误差,以至于浇筑出来的铸币模具,有的孔模、有的孔模小,有的稍深、有的稍浅。

分工合作的众人一开始谁也没注意,直到铸出钱币一看,这才发现问题。

见那十几名墨家工匠面面相觑,惶恐不安,李郃将过失揽了下来,对众人道:“是我的过失,各位从各国而来,各国度量各有不同,我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事,先制定一个统一的度量……”

众墨者自然不会认为这是李郃的过错,但身为工匠,众墨者也认为他少梁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度量衡,要么参照某个国家,要么重新制定一个,以免日后在打造东西时,再出现较的工差。

此后数日,李郃与墨践等人暂时放下铸币一事,将全部精力投于制定新的度量衡。

首先是与墨造局最息息相关的尺度,墨造局打造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用尺子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