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唐言的香江战略(3 / 4)

世之作...每年来一部《无间道》都救不了香江电影。

没市场,没人看,又走不出去,必死无疑。

这么重要的一个砝码,竟然轻飘飘地让出去了,也太可惜了。

不光是金像奖等各种协会塞一些林朝贤这种的青壮派,以及亲内地的人进去,甚至最好是放开金像奖的各种苛刻要求。

虽然未来金像奖已经变成了城市奖项,不过现在还是有很大影响力了。

一座影帝、影后奖杯,放在内地演员身上,对身价和名气的提高,绝对是肉眼可见的。

金鸡百花不够分,而且要照顾一些文艺工作者。

金像奖就是最好的,给内地演员抬名气的奖项,还可以用好几年。

名气一大,内地那些外行的资本,也就不会只盯着香江明星了。

窦守方从电影局副局长退下来,就一直在银督机构,坐着“前线”的工作。

唐言也就把自己针对香江影坛的一些计划,或者可以说“战略”,大概说了下。

“你啊,不去搞统战工作,真是可惜了。”

消化完唐言的想法,窦守方惊叹不已。

分化香江电影人,渗透、开放金像奖限制,借金像奖抬高内地演员的名气,挤压香江演员的空间......

等等一系列的操作,如果真的顺利的话,那香江电影影坛,就真的融合进内地了。

又聊了一些更深入的东西,窦守方带着满心的惊喜离开了。

唐言也是无奈,这个年代必须要依仗香江影坛的力量。

内地的导演,不管是学导演还是学摄影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老师们,教的全都是艺术,给学生们灌输的,也都是电影的艺术。

甚至于国内没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北影刚建成的时候。

表演系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系讲苏连史诗电影。

那个时候的苏联电影是什么呢?

《战舰波将金号》《雁南飞》...都是这种,艺术性很高的。

所以那个时期的国产电影,很有艺术性,又不是那种很拧巴的文艺片。

大概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好了,和欧洲有了一些交流。

学校的老师一看,英格玛博格曼的东西好啊,欧洲艺术电影厉害啊。

那就学!

然后我们开始接受欧洲艺术电影的教育,这个艺术和苏连的艺术不一样。

所以80年代之后的学院派,就跟之前的学院派不太一样了。

这就是第六代导演,混的最差的一代。

要说艺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拍的电影,艺术性不强?

第三代导演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就《牧马人》后来不知道多火,有艺术性,观众也爱看。

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网上有几个人看的?

观众不爱看就是不爱看,没有别的原因,也不关光电的事。

第四代导演的《人生》、《城南旧事》、《小花》、《大决战》......

第五代也不用说了,到了第六代就垮了,净拍些地下电影。

倒不是说欧洲艺术电影不行,主要是没学好。

一下学苏连,一下看欧洲艺术好,就换欧洲艺术。

朝三暮四的,见一个爱一个,能有真感情?

可能老师自己都没完全理解欧洲的艺术电影,就交给学生了。

至于为什么不学好莱坞的呢?

懂得都懂,那个时代,要是被戴上顶帽子就麻烦了。

不过,北电的老师也不全都迂腐,要不然怎么教出那么多优秀的导演。

老一辈人还有些学术基础很扎实的,类型片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