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之笑了起来,“其实我们和Windows可以长期共存的,你让你的系统主动去支持Windows,可以节约不少的力量。
我们不用动不动就想打败谁,先和气生财最重要。
如你所言,想要完全的实现我们的系统独霸市场,在PC方面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同化过程。
PC是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无论是编程、设计、文案创作、办公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很多的软件都是国外的软件。
而且这些软件背后有些是只在微软的windows上运行,你要他们独立开发我们系统的版本,特别是很多漂亮国的软件要给你开发新版本,那就非常困难了。
这样也很难说能够培养起用户的习惯来。
只有经过长期的共存后,最后在通过你的方法和一点儿运气,伺机倒逼转换。”
吴楚之固有的思维一直认为,安卓和微软需要各个击破。。
他要做的手机系统,其实目标就是取代安卓,甚至他在排列时间表上,是自我要求一定要先于安卓诞生的时间点做出来。
但没想到,孔昊给了他一个惊喜,直接提出了后面鸿蒙的理念。
这相当于同时在打安卓和微软。
不,应该说,我兄弟要做的就是鸿蒙!
从现在开始,就计划做原本华唯十几年后才开始启动的鸿蒙……
其实倒也不是不行,理念也不算超前。
‘移动互联’这个理念这并不跨时代,微软正在做的便是这样的系统。
甚至它的原型发展得非常的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Windows95刚退出的时候。
早在90年代中期,卡西欧公司就推出第一款采用WindowsCE操作系统的蛤壳式PDA。
这算是第一家推出真正称得上手掌尺寸的掌上电脑厂商。
而在世纪初的头几年,乔布斯的iPhone还没有出街之前,HTC就已经拿出了好几款WinCE手机了。
当年‘火腿肠’就是靠着WinCE系统在PALM、黑莓系统红火的时候杀出一片天。
而安卓系统最开始只是个基于Linux系统搞出来的小玩意,财大气粗的谷歌在安卓创始人资金紧张的时候将其收入囊中。
最初的谷歌,远没想过安卓系统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还记得那个山寨机横行的年代吗?
联科发提供公版,于是造手机变得跟造电视机一样简单。
那个年代才是真正行业百花齐放,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但大家都停留在简单的功能机时代,并未向着智能手机方向发展。
为什么?
是因为没有人提供一个足够简单,足够廉价,适配性足够好的系统。
这就是安卓成功的原因。
其实也是微软自己的傲慢,令WinCE的门槛太高了,导致了最后它自身在移动端的失败与安卓的崛起。
后来,当微软看到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崛起之后,看到移动操作市场的商机后微软便推出了更具现代化的WP系统。
但为时已晚,其功能和体验远不及成熟的安卓和iOS系统。
即便一开始也有很多手机厂商针对全新的WP系统发布新款手机,但市场竞争是激烈残酷,WP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式宣告失败。
孔昊望着天花板若有所思,“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们的系统在侵吞移动端的同时,去主动兼容Windows。
可是楚楚,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微软怎么可能答应这样的事?”
吴楚之摇了摇头,当年鸿蒙之所以能够兼容Windows,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