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力很强健,直接体现在文化形象上也豪迈可喜。如果要在帝王的诗作中作一个优劣排列,我说过,即使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也只能是第二名,第一是李煜。
本来,皇帝作为“孤家寡人”,内心情感无法与民众沟通,一个逊帝的悲哀更难被常人感应,但他的手笔实在高明,让孤独之声变成了人世共鸣。
正因为李煜如此重要,我想对他在文学生态和政治生态上的矛盾多说几句。因为这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极端性的重大例证,很值得研究。
李煜做皇帝的糟糕程度,几乎是让人生气的。他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可容忍的,例如害死了很多直言的人。在军事上更是乱成一团,完全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赵匡胤已经建立的宋朝。赵匡胤劝李煜投降,答应在汴京给他建造宫殿,李煜完全不能审时度势,不知道该怎么办。赵匡胤觉得他实在不听话,就只能打了。渡江的时候,宋军把船连在一起将整个长江贯通了,部队浩浩荡荡地过了江。但李煜身边的几个“知识分子”告诉他,看遍中国的历史书,没有把船排起来过长江的例子,李煜就放心了,直到他很快被宋军包围。
投降的场面很屈辱。上身要全部裸露,跪下来接受宋军对首都的占领。然后坐着船,在雨天北行,到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再转道汴梁,即现在的开封。在那里,赵匡胤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所有李煜带来的大臣、官员全部穿上白衣服,慢慢地朝着受降台走去,齐齐下跪。赵匡胤以非常高的姿态说,我们现在终于走到了一起,宋朝在文艺上有点弱,李先生的词写得不错,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来带动文化的发展。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让李煜当了个挂名的“文联顾问”。
赵匡胤还封李煜为“违命侯”,因为李煜违反过他的命令。说起来,赵匡胤也算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特别尊重文化人的一位皇帝,他也知道李煜的文化价值,但他实在太不喜欢政治上的李煜了。李煜在赵匡胤眼中不是一个对抗者,而是一个游移、无信、阴涩的政治人物,因此要用政治手段加以鄙视和污辱。在这一点上,李煜的两重性引发了赵匡胤的两重性。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在政治上已经彻底失败的李煜,仍然是雄视千年的文学家。他的有些句子,几乎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能随口吐出,成了极为珍罕的中文“语典”。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句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因为他善于捕捉最典型的图像,又善于运用最贴切的比喻,来表达一种苍凉的无奈,结果一气呵成,一字难改。
从李煜的词,我又联想到,他在还没有败亡前,曾派画家顾闳中去刺探韩熙载的生活情况,结果产生了《韩熙载夜宴图》。从政治上着眼,这是一个愚蠢可笑的举动,但从文化上着眼,却在不经意间酿造出了艺术杰作。这与李煜本身杰作的产生,出于同一规律。
李煜的经历告诉我们,杰出的艺术常常是人格分裂的结果,甚至是政治荒地上的野花。一切都志得意满的人,很难在艺术上成功。
李煜的经历还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是艺术家,让他们从政很可能导致彻底混乱。我们不能把艺术上的好感和恶感,推衍到其他领域。诗人很浪漫、很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其实他们真正能做的事业,也就是写诗。
这不是贬低他们。诗人一旦拿起诗笔,就有可能成为世间的精神星座。即便是再成功的政治家,也会虔诚地吟诵他们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