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中国先秦的学派大多包含了对斗和争的理解。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很多争斗、内耗的成分。即便是道家在谈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时,其实也还暗藏了一种心机,那就是以不争来争。就像秋雨老师说的,与“兼爱”“非攻”有逻辑关系,墨家正是从“兼爱”这个信仰出发,退守到“非攻”,二者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先是“兼爱”,别人的父亲和你自己的父亲应该同等地去爱,这样才可能不以自己父亲的名义,而去攻击别人的父亲。
王牧笛
安安说得对,墨家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拒绝争斗、维系团结的根基,给出了一个团结的合法性的说明。在其他一些国家中,团结可能有两个根基一是宗教的神,另一个可能是外在的敌人。中国文化中既没有对一个统一的神的信仰,历史上也比较少有强大的外敌,所以一直缺乏这种团结一致不内耗的根基。墨家恰恰给出了这样一种根基,从兼爱出发,以“非攻”为表现。
丛治辰
在我看来,墨子的“非攻”思想非常值得赞赏,只可惜它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必然需要血与火的洗礼走向统一和强大。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经过“一战”“二战”的惨痛记忆之后,和平主义的兴起才显得那么有价值。所以在今天和平主义主导的语境下,墨子的“非攻”思想也极其有意义。
余秋雨
在难于实现的时代仍然大声提出来,并身体力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永远成为“审时度势”的实用主义者,而应该在清醒了解周围环境之后,抬起头来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阳。
墨子的辛苦,在于眼见周围的人都在苟且偷安、袖手旁观,但他还要埋头努力。《墨子》里有一段话,说家里有十个孩子,九个人都不劳而获,只有一个人在奋斗,这个人只能更勤劳,才能支撑这个家庭。其实,对一家是如此,对整个社会大家庭也是如此。
墨子的言行,一直让我很感动。说到底,文化不是单纯地传播文化知识,更不是关起门来做一些自得其乐的研究,而应该像墨子一样,传达一种信仰。
最后我想郑重地向你们谈一点自己的归结性感受。以前我总是认为,博爱、和平等理念是上层社会精英分子对于下层社会普通民众的教导,后来发现不是这样。中国的上层社会统制严密、地盘不大,因此精英分子大多表面斯文,实际排他,时时准备着互相攻击;下屋社会辽阔松散,无权可争,因此普通民众大多自食其力,又能在天灾人祸中守望相助。在我自己的经历中,看到许多争斗,都是以“革命群众”“弱势群体”的名义发起的,争斗双方都号称“为了民众利益”,其实全是上层权力博弈,与民众没有关系。民众更能接受的,是墨子的“兼爱”“非攻”,也就是博爱、和平。
中国文人为什么历来离墨子很远?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性无法接受“兼爱”和“非攻”。学过了墨子,我们就能进一步认识文人队伍中那些成天骂人、损人、整人、毁人的“大批判专家”了。在他们制造的大量谎言中,最大的那句谎言是他们“为了民众”“为了弱势群体”。以谎言为旗帜而实施攻击,是天下最无耻的事,希望在座的同学能用慧眼在第一时间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