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处世修身的典型。
余秋雨
刘璇在这个关口上说到天命的问题,非常合适。孔子走来走去,处处碰壁,其实正是在实践他对天命的感悟。钱穆先生的说法有点绕,其实孔子所谓知天命,就是不断地领会现实对自己的容忍程度,也就是自己能够在现实中的发挥程度。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生命行为的“边界触摸”。触摸的结果,知道了自己,也知道了“天”的意思,因此也知道了“命”。
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君子和西方英雄的重大区别。西方英雄是挑战型的,根据自己的强烈意志,向天地挑战,向命运挑战,即使头破血流也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从古希腊悲剧中就可以看到的形象。中国君子不是这样,他们不欣赏这种悲剧性,而是要在大悲剧产生前获取一份天人谈判的中庸合约。孔子因为在五十岁时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因此对后来的行程就不觉得苦了。
请不要把孔子的这种行为方式看成消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特别成熟又特别勇敢的文化态度。探索天命本身就是一种勇敢,比那种不管天命的自我牺牲更勇敢。请注意,探索天命并不是贪图自身安全,恰恰相反,孔子常常寻找一种有价值的不安全。他总是在寻找“可为”和“不可为”的红线,仔细地琢磨越线的风险和可能。
周双双
我觉得刚刚秋雨老师提到的中国君子和西方英雄的对比很有启发。西方的英雄形象,往往在一个非常大的悲壮事件当中,明知道前方是毁灭,但是为了尊严和荣誉,他们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流尽。而孔子这种行为,不追求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件,也不追求过于响亮的荣耀,而在一个绵延的坚持当中一步步寻找,这同样也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余秋雨
孔子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并不是一头撞向危险,而是愈加掂量自己的使命。在匡地被围五天五夜,有学生问他我们难道就这么完了吗?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没了,文明的重担显而易见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如果先王和上苍不想延续文明和道德,那就不可能让我们学那么多东西。既然让我们学了,就是暗示我们有延续的希望。只要这个文明要延续,现在包围着我们的那些人就不能对我们怎样。因为这是先王的意志,也是上苍的意志。
后来在孔子离开陈国到蔡国去的路上,不小心进入了战场,出不去了,七天都没有吃东西,饿坏了。但是他还在唱歌,还在弹琴。当时也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谈话,让我们远远地听一听。
孔子说我们不是犀牛,我们不是老虎,为什么永远在旷野里流浪?——这段话好像在抱怨,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子路说是不是我们仁德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者是我们的智慧不够,别人无法按照我们的方案来实行?
孔子回答说如果天下的仁德都能获得人们信任,怎么可能有伯夷和叔齐的悲剧呢?如果天下的智慧都能被人接受,怎么可能有比干的灾难?他告诉子路和其他学生,不能以他人的接受不接受,来判断自己的仁德和智慧。
孔子接着又问学生子贡我们怎么会走到绝路上?子贡说老师啊,是不是你的理想太高了,一般人接受不了?我们能不能把理想降低一点,让一般人都能接受,那该多好。
孔子看了他一眼,说你错了,天下最优秀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获。天下最优秀的工匠,不一定都能够让人们满意。我们即使找到了循序渐进的办法,一步步把我们的理想都实现,也不见得能被天下的人完全接受。子贡,如果为了求得人们的接受就降低我们的标准,你的志向也太低了吧?
最后,轮到了学生颜回,孔子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理想这么高大,一般的人不接受,那才证明老师是真正的君子。如果我们的政治方案不完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