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2 / 3)

现了这样的情形安静的老子看到一个青年学者风尘仆仆地来到自己家里,身后尾随着鲁国君主的车马仆从,那般气势在老子看来有些过分,就以长者的身份说了上面的一番话。史书确实记载过鲁国君主在孔子问礼于周之前,曾经馈赠车马仆从。

王安安

鲁迅的《出关》里还写了孔子的学生冉有是司机,为孔子驾车。

丛治辰

对,而且还说老子每次都送孔子上车,然后不冷不热地说句客套话。

余秋雨

《出关》这篇虚构的小说表达了鲁迅对孔子的看法。鲁迅笔下的老子总是不太爱答理孔子,尽管孔子非常小心地问一些问题,老子仍像一根呆木头一样坐着,时不时淡淡地说几句。鲁迅让老子告诉孔子,人需要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他张开嘴巴,跟徒弟说你看我的牙齿在吗?徒弟说没了。老子又问你看我的舌头在吗?徒弟说在。于是老子用混浊的目光看着徒弟说坚硬的东西一定失败,柔软的东西反而长存。如此几次谈话后,老子觉得孔子已经明白自己的学问,自己就不能留在中原了,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虞,于是决定出关。

孔子问礼和老子出关的关系,当然是小说的虚构。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把孔子描写成了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不过他笔下的老子倒真带了几分《道德经》的神韵。

关于老子,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老子仅仅写了五千字,为什么就能成为诸子百家中极重要的一家?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低于孔子的老子,却享有很高的世界威望?

王牧笛

老子的国际声望,我觉得跟他自身的哲学思考模式与西方哲学思维更靠近有关。《道德经》本身不失为一部微言大义、简约透彻的优秀哲学作品。老子的思想虽然简约,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而孔子留下的更多是言论性、语录式的东西。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得益于政治力量的强制性传播,这种力量和传播的影响范围当然仅限于中华文明圈。如果我们单纯从哲学的角度去考察孔、老二人的学说,我认为,老子学说的哲学含量更高一些。黑格尔就认为孔子是格言大师,不是哲学家。老子更关注一些普通的规律性,即“道”,而孔子可能更关心的是人际关系。所以相比于孔子,西方更看好老子。

丛治辰

老子提出的“道”本身是一个客观唯心的概念,我认为他本人也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老子展示了精准的辩证法,提出了“有无相生,福祸相倚”的概念,跟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神似。但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老子主张“贵柔”这个概念,与西方哲学“尚刚劲”的主张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差别和神似造就了西方思想家眼中老子的独特魅力。而老子的这种无为、不争的生活主张对西方人来说非常陌生,这种陌生很可能造就了西方人将老子看作是东方哲学的典型。

刘璇

我觉得《道德经》首先谈论的问题是“道”——客观规律性,它不同于《论语》关注的社会管理、道德法则等。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性,而社会管理、道德法则却因地、因时制宜。老子对客观规律的阐述触及了丰富的辩证法,对了西方哲学的“胃口”。而且我觉得老子所处的时代非常有利,他是“百家争鸣”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先行者,老子的理论是总结了三代,甚至更久远的过去的历史经验以及思维。但从时代来说,老子本人和他的著作都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余秋雨

我们暂且撇开内容不管,光在表述方式上,老子就展现了一种让人仰望的简约和神秘。在生活中,寡言和简言是别具魅力的,这对思想家来说更是这样。任何思想如果需要滔滔不绝地说,说明还处于论证阶段,而如果到了可以作结论的境界,就不会讲太多话了。而且,也没有什么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