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3 / 3)

时代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官和雅典学院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的怀念和追想,令人感动、鼓舞。

金子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当下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热闹的时代,我们时代的热闹跟百家争鸣时代的热闹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对现在很多方面的热闹并不喜欢,而对稷下学官那种古老的热闹却依然倾情?

余秋雨

金子的问题很好。今天的热闹和古老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可能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言论的质量。那个时代的齐国给稷下学者了很好的生活待遇,并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学者针对时政的褒贬,一概不予追究。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功能,既是智库,又是学堂,还是一个交流思想文化的场所。当时的高级智能人才如果想立身扬名,要么去做官,要么就去稷下学宫做学者。相比之下,做稷下学者更令人向往。因为这里每位学者的人格和思想都会获得充分尊重,因此也就有可能获得独立的发展。在稷下学宫的众多学者中,名声最大的是孟子,但实际影响最大的是荀子。荀子晚年曾三次成为学宫的“祭酒”,也就是主持者。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是一种经过严格选择的高等级发言。而我们今天媒体间的发言,却没有这种选择。大家也许要问,既然我们主张言论自由、人格平等,为什么要分等级呢?稷下学宫的回答是,不同人群的言论自由,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空间。

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普遍的现代误会,至今还有很多人沉迷其间。这就像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却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挤到北大来。大量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也很难在学术文化上与大学教授对话。但是,这些常识性的社会区隔,在今天常常会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被取消,造成一片混乱。在“”中,有一个“考教授”的运动,很多造反派狂徒拿着《学生小字典》来揭露国学大师的“读音不准”,或批判医学泰斗不会打针。我本人前几年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个文化等级不高的人也用“揭露”式的气势硬要与我讨论他非常不熟悉的古典词语问题、历史地理问题,甚至戏曲史问题,全国一百多家报纸转载报道,港台方面也热了一阵,我却无言以对。因为一旦与他“讨论”起来,我就必须在知识上回到自己草昧未明的年岁,却又要装出吵架的姿势,会让我的读者伤心。

良莠不齐的发言混杂在一起,高低不一的智能胶着成一团,那么结果一定是精英被淘汰,这种现象叫“精英淘汰制”。平静的高层思维一旦陷入这种吵闹,在现场征服力上一定比不了大红大绿的庸俗表演。如果投诸广场辩论,高嗓门一定胜利,大学者一定失败,这就叫“广场哲学”。我们不赞成限制言论,但一定要区分发言的等级,一定要在卡拉ok、文字戏谑的狂潮中救出真正的贝多芬、海明威。

除了言论的质量等级外,稷下学宫超越今天言论的第二个关键,是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那是在思维荒原上堆出的第一座山、掘出的第一条沟,具有宏大架构的开创性。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热闹,往往是人云亦云,随声起哄。

针对这两个方面,我们在无奈之中也可以有所作为。在今后,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该表现在大家对于精神等级的承认和守护,表现在大家对于高层思考者的尊重和礼让。而作为那些真正有责任感的高层思考者,一定要固守文化节操。如果我们的民众开始具有这方面的辨别力,那么,一个新文化的黄金时代将会降临。